-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滨江路来历峡江赠予生活灵感
滨江路来历峡江赠予生活灵感
最早的滨江路
应该从古栈道开始说起
滨江路,顾名思义,就是修在江边的道路。时光倒退,重庆的峡江之畔,第一次有这样的路,应该算三峡古栈道了。虽然,那时还没有滨江路这样的说法,但是,古栈道已经成为了远古先民的生活地带与滚滚江水之间最重要的纽带。
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古栈道的开凿。长江历来被称为天堑,在三峡一带,更是山岭险峻、滩险流急,交通历来都极为艰难。自战国以来,直至晚清,峡江先民们为解决高山峡谷中的交通问题,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在绝壁之上凿孔架木、设栏盖棚,硬生生地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道路。这类道路,主要有木栈道和凹槽式石栈道两种:木栈道是在石壁上凿孔,打进粗木桩,在露出的横木上再铺木板;凹槽式石栈道是在崖壁上凿出供人行走的“槽”。三峡古栈道属于后者。
这些栈道如羊肠小道,大部分路段只有一米来宽,最宽处也不过两米左右。远远望去,像是束缚在大山腰上的一根细细的腰带,高悬在离江面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上。《三峡志》一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栈道凿成之后,路面一度较为宽阔,车来马往,纤夫可与轿工并肩而行”。由此可见,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古栈道所起的巨大作用。
在漫长的古代,长江是中国通行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通道,从上游到下游及其支流,形成了一个极其庞大的水上交通网络。在历史上,栈道上行走的主要是纤夫。那时,三峡山高水急,长江在这里奔腾咆哮,一泻千里。没有机动能力的木船只有依靠纤夫肩膀上的纤索逆流而上。“嘿哟、嘿哟……”的号子声,伴着纤夫脚下的一串串汗水,穿行在三峡间。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调查研究室的秦建明老师,曾经专门考察研究过三峡地区的古栈道。在长达半年多的考察过程中,他与三峡地区的许多船工成为了朋友,在这些船工口中,栈道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纤夫道。那些船工告诉秦建明,贯通三峡的“纤夫道”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是原来三峡上的八大船帮为了共同的船运利益联合修通的。无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江而下遭遇急流,都要有纤夫拉船才能保证船的??进。至今,那些道路旁还保留有一个个勒有深深纤夫绳印的纤夫石,很难相信这是人的力量,经年用柔软的绳子将坚硬的石头勒出这样深深的痕迹。
秦建明很肯定地告诉笔者,三峡古栈道绝对可以称之为“现代滨江路的前身”。因为通过他的考察,开凿这段石槽道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工程手法,比如使用炸药开路、采用与碥道类似的隧道、路面的高度要考虑洪水水位等,而这些手法至今还用于滨江路的建设之中。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沿江公路的修建和长江通航条件的极大改善,这些早已风化的古栈道大多被废弃,鲜有行人问津,只有徒步穿越三峡的旅行者偶尔造访那里。
如今,古栈道已经沉睡于长江水下,连同它的历史沉入水底。
一部山城码头史
拉开现代滨江路的序幕
码头的出现,成了重庆人的生活与江河之间新的纽带。如果说,峡江古栈道是先民们与自然界的对抗,是因为生存而出现。那么,码头的出现,就是让聚居两岸的人们,生活内容开始变得丰富。而山城码头的变迁史,也拉开了现代滨江路的序幕——沿江地带,成了重庆人安放品质生活的重心。
码头是伴随着远古巴人对抨筏、舟揖、土船的使用而出现的。远古原始形态的码头,大多是依坡就势的自然岸坡,巴人驾乘俘筏、舟揖、土船来往于峡江之上,选择在江水流速平缓,河岸沙滩平软,河面相对开阔,有利于俘筏、舟揖、土船停靠的沱湾一离一靠,那些依坡靠泊的河岸,便是码头的雏形。所以,那时的码头,形态是最为原始的,作用也仅仅是先民供停船便捷之用。
有了码头,就渐渐地带来了商业。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遍布重庆的大小码头已经逐渐带上了商业的味道。以前不算太热闹的码头边,商贾如云,舟楫如蚁,成为物资交换与集散的场所,进而逐渐形成人流涌动、摊贩林立、熙攘热闹的江畔口岸。
一些精明的重庆人从码头上的热闹洞察出更大的商机——赶路的买卖人总需要歇脚吧?生意人之间总需要找个地方讨价还价吧?于是,沿江地带,有了茶馆的身影。据1947年3月《新民报》统计,仅是重庆长江南岸一带的茶馆就有2000多家,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几十年后,当初报纸上记载的“长江南岸一带”被一个新的地名所代替,那就是鼎鼎大名的“南滨路”。不过,喝茶之风遗存了下来,只要遇上阳光明媚的日子,南滨路就会聚集众多的茶客,场景之壮观与当年如出一辙。
重庆历史研究学会的傅明朝教授,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几十年前,江边是重庆人最喜爱的生活场所,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三教九流,只有到了江边,才会达到真正的平等。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只是享受生活带来的愉悦。喝着相同的茶,吃着相同的点心,感受着同一个场所带来的轻松惬意。这样的习惯和心境,直到现在,依然还能在重庆大大小小、长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