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安顺地戏现状调查与研究.docVIP

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安顺地戏现状调查与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安顺地戏现状调查与研究

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安顺地戏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 要:地戏是传统时期贵州省安顺屯堡地区常见的村民娱乐形式,2006年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地戏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本文以一个村落的地戏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为例,以期为地戏的发展传承保护提供参考田野依据,进而推动和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戏曲艺术;安顺地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现状;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地戏是传统时期贵州省安顺屯堡地区常见的村民娱乐形式,2006年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先后在安顺市西秀区的周官村及附近村落进行了为期6年的田野考察,对该村地戏的历史、演出、时代变迁等做了深入的调查和访谈。本文以周官村地戏现状、发展与变迁、存在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为例,以期为地戏的发展传承保护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推动和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安顺地戏的历史发源与特征   “地戏”,老百姓称为“跳神”,作为学名,在现存的文献中首次出现于清道光年间的《安平县志》:“本城……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龙灯、狮子、花灯、地戏之乐。庶民绅士,各燃其祖坟,存其时食。”①因其演出的前台后台均在平地,观众四面围之,形成自然的圆形舞台,故称为“地戏”。目前学术界关于地戏的性质主要有以下三种认识:   1.演习武事说:民国《安顺府志初稿》中认为地戏乃为“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2.地戏是“傩”说:沈福馨等人通过考察安顺屯堡人的族源地,认为地戏是南迁的江西、安徽籍军民从家乡带过来的端公戏或者傩坛戏在后来的流变。②庹修明等人进一步细化了“傩”说,认为地戏是明代军队里盛行的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③   3.地戏非“傩”说:认为地戏是一种介于仪式和表演中间,但是更接近于表演的仪式剧。④   地戏何时产生已无从考释,其产生与明初的征南战争后留守在屯堡地区的外省移民有关,???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来的弋阳腔、来源地的端公、傩坛戏等可能是其产生的基础,战争经历、军人后裔身份是其剧目选择的原因之一,再加之生活在少数民族环绕的环境下,受到当地民间风俗活动影响,演出中自然糅合了少数民族的某些文化成分。   村民口头相传的地戏故事发生时间只能向上推及五六代,保留在周官村民记忆中与地戏有关的最久远的一个人是胡大奉,村民只知道他是胡家六世祖, 2008年我在正果寺内一个铸造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孟夏月吉日)的残破铁钟上面发现了胡大奉的字样,从而证实了人们口头传说中的胡大奉生活于道光年间。周官村能向前推及的地戏历史只能到此,不仅我的田野调查如此,一些地方学者的也有大致类似的结论。   地戏表演的内容多是英雄征战故事,1992年沈福馨统计,当时共有地戏379堂,剧目30余个,在所有剧目中,三国演义最多,其次是薛丁山征西、大反山东和四马投唐。⑤   地戏表演使用的乐器仅有一锣一鼓。锣鼓点简单,没有太多的变化。锣是搭配,鼓是队伍的核心,场内气氛的调节,情节的变换常通过鼓点来反映。在调查时发现不同村寨锣师和鼓师的水平和技艺参差不齐,表演时音高没有定规,各随其意,甚至有的村寨锣鼓声与情节联系不起来。   表演所用面具村民俗称“脸子”,一般是由杨木制成。一堂地戏的面具多少根据故事来定,一般有二三十面。演出时并非出场一人就一个特定面具,除了个别特殊的面具以外,大多数面具都可相互借用。按照不同角色和造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皇帝,分正反两个皇帝;(2)将: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之分,面具最多的是武将。武将面具的特色多体现在头盔和耳翘的制作,头盔一般以龙凤作为装饰,男将多为龙盔,女将多为凤盔,耳翘多以龙凤和各种吉祥花草作为装饰图案;(3)道人;(4)小军或小童;(5)丑角;(6)动物。我所调查的周官村是目前安顺地区雕刻艺人最多的村寨,村内已经成立傩雕协会,现约有四百余村民从事木雕行业。   演员服饰多是平日所穿服装,外罩一件长袍,腰间系一条长彩色丝带,有的还做了流苏或者箭袋等装饰物。身背一个用牛皮或者其他厚板制成的背板,用布带在胸前打结绑扎,背板上或绣或绘有一些戏文、花卉图案等。背板夹层常插有四枝或五枝三角形月牙边的小彩旗。用一块黑色轻纱蒙住脸,将面具顶在头顶,其下缘与表演者上眼框齐平,因为面具接近于顶在头上,所以当地人也称表演某一个角色为“顶将”。   地戏表演有一套完整的程序,第一天是开箱请神,点将、参拜村内土地、寺庙,然后到表演场地下四将、出马门,设朝;第二天接着上一年的内容继续开始正戏表演,一般是上午出工,下午表演,如果有村民请去开财门,众演员就在那家打一顿牙祭,这样一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