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doc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天体物理学的成就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大学的钱德拉塞卡尔(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l0—1995),以表彰他对恒星结构和演变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另一半授予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那加州理工学院的W.A.福勒(William AlfredFowler,1911—1995),以表彰他对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钱德拉塞卡尔是另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的外甥,1910年10月19日出生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和任教。1937年移居美国。 钱德拉塞卡尔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白矮星①理论。 白矮星的特性是大约在1915年由美国天文学家亚当斯(W.S.Adams)发现的。1925年英国物理学家R.H.福勒(R.H.Fowler)用物质简并假说解释了白矮星的巨大密度。物质简并假说称,电子和电离的核在极大的压力下组成高度密集的物质。1926年爱丁顿(A.S.Eddington )建议,氢转变为氦是恒星能量的可能泉源,这就为恒星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0年—1936年,钱德拉塞卡尔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工作期间,就投入到了白矮星的研究之中。他找到了决定恒星生命的基本参数,通过应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利用简并电子气体的物态方程,为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建立了合理的模型,并作出了如下预测: 1.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其半径越小; 2.白矮星的质量不会大于太阳质量的1.44倍(这个值被称为钱德拉塞卡尔极限); 3.质量更大的恒星必须通过某些形式的质量转化,也许要经过大爆炸,才能最后归宿为白矮星。 钱德拉塞卡尔的理论解释了恒星演化的最后过程,因此对宇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1939年他在全面研究了恒星结构的基础上出版了《恒星结构研究导论》一书,系统总结了他的白矮星理论。他还在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 钱德拉塞卡尔1995年8月21日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享年84岁。他在晚年时潜心研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995年3月20日他还在美国物理学会圣何塞年会上做过题为“牛顿‘原理’的一些命题”的特邀报告。当时他正在写一本有关牛顿的书。 W.A.福勒1911年8月9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由于从事与核起源有关的核反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以及对宇宙化学元素形成的理论作出的贡献,他与钱德拉塞卡尔共获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W.A.福勒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在原子核天体物理方面,被誉为这一领域的先驱者。 W.A.福勒1933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工程物理系,193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他的科学生涯全部是在加州理工学院度过的,直到1982年退休。从1933年起他就致力于发展核物理学。那时他和C.C.劳里岑(C.C.Lauritsen)合作从事质子和氘核感应的放射性原子核研究,他们的工作是因为1932年考克饶夫和瓦尔顿报导核反应可在粒子能量低到几百KeV时发生,劳里岑在这一启示下把他的超高压X射线发生器改造成了阳离子发生器,这台设备使他们有可能进行核蜕变的实验研究。 1937年—1939年间,美国的贝特(H.Bethe)和德国的魏茨泽克(C.F.v.Weizsacker)独立地提出了C-N循环反应理论,所谓C-N循环反应,指的是用碳和氮的同位素作为催化剂可使四个氢核聚变为一个氦核,这一机制能解释恒星为什么有巨大的能量可以持续发光达几十亿年之久。另外,贝特和克里弗德(C.Critchfield)提出从氢开始的质子-质子链式反应也能达到同样的结果。 1933年福勒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开劳格(Kellogg)实验室从事的研究课题之一就是上面提到的C-N循环的第一个反应,即12C辐射捕获一个氢核形成13N。他们的研究正好可以提供检验C-N循环的实验证据,并且可以定量地测量反应中的能量。福勒认识到集中在这类研究上的重要性,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为从事这项研究,T.劳里岑(Thomas Lauritsen)和福勒设计了高压壳内范德格拉夫加速器。但由于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新加速器刚开始运行就被迫中断。 1940年福勒和开劳格实验室的大部分同事参加华盛顿特区卡内几学院地磁系的近发引信研究。1941年他们回到加州理工学院研制固体燃料火箭,这项课题生产出了一系列火箭,很多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课题1944年转到了美国海军部。 大战结束后福勒和他的同事回到核物理领域,继续研究原子核天体物理。他们研究了C-N循环反应并外推到与恒星核心相当的较低能量。后来搞清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