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
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1 自然保护区
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建立意义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是指为保护各种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濒临灭绝的野生生物,以及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特殊的自然地域。
自然保护区是现阶段各种生态地理带上保存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是自然界的“本底”,人类参观学习的“活的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因而,其对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1.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性质)
表1 自然保护区类型结构
类 型 举 例 自然生态系统类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五台山亚高山草甸自然保护区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山西省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生物类 野生动物类型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植物类型 大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自然遗迹类 地质遗迹类型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自然保护区 古生物遗迹类型 帽天山自然保护区 1.3 自然保护区地带类型与管理规定
表2 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带的管理规定
管理地带 目 的 管理规定 核心区 保护完整的野生生物、自然遗迹和自然生态系统。 禁止进入,除非经特殊批准,禁止在保护区内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如果有必要,将区内居民迁移,重新定居。
禁止修建生产设施。 缓冲区 核心区周围的区域 禁止旅游、生产或贸易活动。
经特殊批准,允许进入保护区开展非破坏性研究、采集标本、教育活动等。
禁止修建生产设施。 实验区 缓冲区周围的区域 经特殊批准,允许参观、旅游。
发展旅游业不应该破坏或者污染原有的地貌和风景。
凡违反自然保护区的总指导方针的参观和旅游项目都予以禁止。
禁止修建可能污染环境或者破坏自然资源或者风景的生产设施。
要求现有设施减少排放量,并且将排放的污染物控制在规定的标准之内。 外围保护带(可选) 有必要再自然保护区周围设立的区域 建设项目应该不影响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
人们可以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带居住,从事生产活动,但是不能开展破坏自然保护区功能的活动。 2 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是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指导下,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考察和研究,从而搞清其基本情况,探索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为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3 我省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的研究历史
3.1 研究历史
1) 1934年,日本人土岐章,馆助操等对山西进行过综合考察,撰写了《山西学术探险记》一书。
2) 1953-1955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对吕梁山以西黄河沿岸各县水土保持进行综合科考。
3) 1963年,华北物理研究所地理地震室和忻县有关单位组成的忻县综合考察队,对忻县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状况,经济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
4) 1965年,山西农科院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所,在五寨县进行了综合考察。
5) 1999-2003年,山西师范大学毕润成等对吕梁山南部的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以植被考察为主的综合考察,并编写了《山西省五鹿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6) 2007-2008年,山西大学的上官铁梁教授等人,对山西省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以植物区系和植被为主的综合科学考察,编写了《山西省黑茶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4 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目的和原则
4.1 目的
查清自然保护区内自然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状况、生态系统功能、社会经济现状和其现阶段受威胁的因素等,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4.2 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必须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尽可能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调查、分析、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2) 定量定位与定性定向相结合原则
数据收集以定量定位为主,对于无法定量定位获取的数据,可进行定性定向分析。
3) 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原则
调查应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为重点,同时兼顾各种生境类型和各功能分区。
4) 保护优先原则
考察过程中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损伤性采样。
5 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开展的步骤
5.1 前期准备
1) 收集和了解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如地形、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植被、土壤等。(文献、论著等)
2) 准备好相关的调查工具(见表3);保护区的基本图件,如大比例尺地形图(1:5万,1:10万),根据地形图分线路调查(各沟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