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二 第5课 进 学 解(含答案).docVIP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二 第5课 进 学 解(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二 第5课 进 学 解(含答案)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早期的“说”是战国时代策士进言献计的“游说”之辞。汉以后出现了以“说”命名的文章,用来说明或申述事理。徐师曾《文体明辨》云:“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唐宋以后,以“说”命名的文字除了具有理论性文章的特点外,更偏重于说明和阐释。这类文章一般具有篇幅短小,行文自由的特点,或阐明事理,或抒写生活中的感触,或记读心得,近似于现在的杂文、杂感,所以亦称这类文体为“杂说”。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等,都是“说”这种文体中的名篇。 “杂说”可以说是一种议论文,是杂文最早的形态。《四库全书总目录杂家类一》说:“杂家之义广,无所不包,……议论而兼叙述者谓杂说。”另外,因为杂说文体比较灵活,有些文章并没有以“说”命题,但也属于杂说文体。如韩愈的《进学解》。 “解”也是文体名,指那些解释疑难的文章。“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借问答方式,先借假托者之口提出某些疑问,然后自己加以解答,借此表明身世,发泄某种不平或发表某种观点。汉代扬雄的《解嘲》开此类文章之先河,韩愈的《进学解》就集中体现了这类文章的特点。由于这类文章的写作多从作者的生活感受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思想倾向或感情,因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另一类是具有解说性质的文章,如解释书中的某些语句或问题等,这类文章在于它的学术价值,一般不具文学色彩。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攘鸡》《揠苗助长》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汉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运用寓言讽刺现实。唐宋时期,寓言文学有了显著的进步。除民间口头创作之外,又出现了大量的文人创作。如柳宗元《黔之驴》、苏轼《日喻》等,都文辞婉转、含意深远,充分显示了寓庄于谐、发人深省的幽默风格,以及一般寓言文学那种一针见血、尖锐锋利的战斗性。 第5课进 学 解 走近作者 韩愈(见《原毁》) 相关背景 韩愈仕途坎坷,大起大落;几次起落都是由于参与政治、关心时局,对朝政发表意见而遭受打击的。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读书人的遭遇,对人才使用问题非常重视。因此,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论点“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他认为文章著作,往往都是作者自鸣其不幸的产物。 《进学解》写于元和八年(813),也就是韩愈由“职方员外郎”再度被贬为“国子监博士”的时候。根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显然这是韩愈有感于自己的仕途遭遇,而抒发自己遭到贬斥不被重用发牢骚的一篇文章。所谓“自喻”,就是自鸣心计和自我解嘲。 题目“进学解”的“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文意感知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志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登崇畯良      同“俊”,译为“优秀” 2.冗不见治 同“现”,译为“表现” 3.校短量长 同“较”,译为“比较” 4.不繇其统 同“由”,译为“由着,遵从” 5.踵常途之促促 同“役役”,译为“劳苦” 6.班资之崇庳 同“卑”,译为“低下” 二、古今异义 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古义: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 今义:老师;对知识分子的称呼;称别人的丈夫或对别人称自己的丈夫 2.刮垢磨光 古义:培养造就人才     今义:打磨光滑 3.张皇幽眇 古义:张大,引申为阐发 今义:慌张,惊慌 4.上规姚、姒,浑浑无涯 古义:深远博大。含褒义 今义:形容无知无识,混沌糊涂。含贬义 5.《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古义:文辞华美。含褒义 今义:虚夸,不切实。含贬义 6.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古义:一种传授经学的官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7.窥陈编以盗窃 古义:抄袭剽窃 今义: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 8.指前人之瑕疵 古义:这里指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 今义:古人或以前的人 三、一词多义 1.立 2.治 3.披 4.劳 5.辞 6.修 7.行 8.于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国子先生晨入太学 在清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