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20课 赠黎安二生序(自读课)(含答案).docVIP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20课 赠黎安二生序(自读课)(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六 第20课 赠黎安二生序(自读课)(含答案)

第20课赠黎安二生序(自读课) 走近作者 曾巩(见《越州赵公救灾记》) 相关背景 这是一篇赠序。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赠黎安二生序》。 文意感知 本文针对黎生提出写古文遭到当时人嘲笑一事,提出作文要志于道,不取悦于世俗的主张,勉励黎安二生坚持学习古文,反对只迎合流俗的俗文,表现了作者对“道”的不渝的忠诚。 思维导图 一、古今异义 1.余之同年友也 古义:科举制度中同科考中的人 今义:同一年 2.而其才力之放纵 古义:奔放纵横 今义:纵容,不加约束 3.请予言以为赠 古义:把它作为 今义:认为 4.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 古义:此处指文笔奔放不拘 今义:奔驰 二、一词多义 1.患 2.善 3.诚 4.友 5.遗 6.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 ①若不可极者也 看到尽头 ②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立志奉行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迂之小者耳 小问题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也”表示判断) 2.被动句 患为笑于里之人。(“为”表被动) 3.省略句 里之人皆笑(之)以为迂阔。 4.状语后置句 (1)既得之于心矣。(状语“于心”后置) (2)孰有甚于予乎?(状语“于予”后置) 5.宾语前置句 将何言哉?(宾语“何”前置,正常语序为“将言何哉”) 6.固定句式 则有以合乎世。(有以:有用来)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有何用意? 明确: 位置 内 容 用 意 段首 写苏轼的推荐,未见其人,先闻其名 以文坛大师苏轼的盛名烘托黎安二生,谓其不可轻视 段中 写会其人,读其文。称赞其文章境界宏伟,文思奔放 突出二生的文才 段尾 应开头苏轼的推荐,称赞苏轼善知人 夸赞黎安二生 2.如何理解文中的“迂阔”?自谓“迂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著的信念,矢志不渝。 这篇赠序中黎安二生之迂,只是属于为“文”之迂,是文风问题;而作者之迂,是为人之“迂”,则是“道”的问题。赠言中,曾巩自谓“迂阔”,且以“迂”为善,表现了曾巩决不附和倾颓世风,对“道”的不渝的忠诚。本文正话反说,自名“迂阔”,其实是讥世之词。 3.怎样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委婉的表现手法? 明确: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但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作者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何如”。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4.文章最后所说的“择而取之”在文中应如何理解? 明确:作者希望黎、安二生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而要在古文与时文、道与世俗这些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 写法鉴赏 1.正话反说 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的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 2.意境含蓄 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本来,此文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发,作者心中郁积着不平和愤懑。但文章开头,却以温和平缓的笔调,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黎安二生。接着叙述黎生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至此,才刚刚接触到全文的中心。文章一半已过,还没有露出一点锋芒。 3.善选文眼 所谓“文眼”,是指揭示全文主题的字眼,是文章立论和结构的中心,往往也是把文章的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关键。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就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是为了表达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个文眼,文章的结构才显得这样严谨利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章才没有因为它的柔婉曲折而染上枝蔓冗赘之病,相反,却呈现出一种峻洁之美。 素材挖掘 曾巩落第不落志 曾巩初次赴京应试是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当时他只有17岁,也是第一次和王安石交游。京都举试每三年一次,到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三十九岁考中进士,已历八次科考,所以人们对曾巩举试有七次落榜之说。 他和大弟曾晔科考落榜之后,返回建昌军南丰,乡里有些和他家关系不怎么好的人,还做了首诗嘲笑他们:“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曾巩没有把旁人的奚落放在心上,发愤带着几个弟弟刻苦学习。在盱江南岸山岩洞中苦读习文。这就是后来的“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