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河北抗洪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指引试行.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北抗洪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指引试行

河北省抗洪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指南(试行) 为切实做好抗洪救灾卫生防疫工作,全面落实洪水灾后传染病防控措施,确保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制订本指南。 一、工作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日常监测,发现传染病疫情迅即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传播蔓延,保障灾区群众生命安全及社会安定。 二、疫情报告和监测工作 (一)疾病监测报告基本要求 1. 迅速重建疾病监测系统。以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触角,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迅速构建并启动灾区疾病监测网络。 2. 收集整理基础数据。包括人口居住、人口流动、伤亡、和疾病发生的情况,啮齿动物和媒介生物的数量等。 3. 实行零报日报制度。在加快恢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同时,以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出血热、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炭疽、感染性腹泻及不明原因疾病为重点,迅速启动零报日报制度,由村医(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负责每日9时前报告前一日传染病疫情情况,并在每日12时前逐级报告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总。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须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报告。 (二)疾病监测工作 除强化常规疾病监测(被动监测)外,灾区疾病监测要采用主动监测,适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主动搜索疫情。灾区临时疾病监测点的建立要根据灾区原有传染病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受灾严重的乡村或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为监测点。 灾区疾病监测内容除常规法定传染病外,根据受灾程度、灾区疫情和卫生防病工作需要等,可开展如腹泻、发热、发热并出疹、呕吐和(或)腹泻等综合征监测。 灾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整理灾区疾病监测数据,实行疫情每日分析研判制度,及时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并将分析结果及时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三、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一)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的一类急性传染病, 主要病原包括霍乱弧菌、肝炎病毒、伤寒、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致泻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轮状病毒、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1. 霍乱 按照《霍乱防治手册》,加强饮水、食物等检测,强化肠道门诊和腹泻病人监测与处置,严防发生霍乱暴发流行。 2. 伤寒、副伤寒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己、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好发于夏秋季。 ① 传播途径:粪一口途径传播,即病菌随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蔬菜、瓜果、水产品、奶制品等)或其它生活用品,再经口食入而传播; ② 潜伏期:伤寒为1?3周,一般10?14天;副伤寒较短为2?15天,一般8?10天; ③ 临床特点: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常有畏寒、心肌炎等,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④ 治疗原则:早期诊断,及时抢救。伤寒、副伤寒治疗常用首选药物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儿童、孕妇可用头孢曲松等。病人应注意卧床休息和补充足量水分与电解质。肠出血者应暂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肠穿孔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⑤ 疫苗应用:伤寒用Vi菌苗,尚无针对副伤寒的疫苗。 3.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慢性肠道传染病。 ① 传播途径:经食物、水传播多,或经蝇、日常生活接触; ② 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平均1?3天; ③ 临床特点: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压痛,中毒型可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④ 治疗原则: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可输液,其它如对症治疗,降温、治腹痛。药物治疗可用吡哌酸、诺氟沙星,中毒型菌痢用环丙沙星; ⑤ 疫苗应用:口服多价减毒活疫苗,尚未大量推广。 4.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由侵袭性大肠杆菌、肠产毒大肠杆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引起的炎症性或分泌型腹泻。 ① 传播途径:经食物、水传播多,或经蝇、日常生活接触; ② 潜伏期:1?14天,平均1?4天; ③ 临床特点:腹泻为稀便、水样便、脓血便等,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症重者因大量失水引起脱水甚至休克等; ④ 治疗原则:对症治疗,改善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同时对不同的病原体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 5. 病毒性腹泻 发病原因: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是大规模病毒性腹泻流行和爆发的主要病因。 传播途径:经饮水和饮食传播是成人腹泻轮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同样可引起该病的流行。 临床表现:潜伏期约52小时,病程为2.5?6天,黄色水样便,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临床诊断:单凭临床表现无法作出确诊,特别是首例病例的发生,实验室诊断是确诊的依据。临床上应注意与霍乱相区别,其呕吐和腹泻症状比霍乱轻,病死率较低。 实验室诊断: 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成人轮状病毒有特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