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兰州大学力学(一级)学科第五批甘肃重点学科简介.doc

兰州大学力学(一级)学科第五批甘肃重点学科简介.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兰州大学力学(一级)学科第五批甘肃省重点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 兰州大学力学专业始建于1958年,1981年固体力学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设立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点。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本学科已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点于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3年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成为甘肃省首个工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工程力学博士点以及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获批准设立;2010年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准设立。1999-2005年度固体力学,2006-2010年、2011-2015力学一级学科被甘肃省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固体力学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为甘肃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特色专业本科教学实验室为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干基础课程《理论力学》为国家精品课程教学研究于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建立了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观测站国家教学名师1人,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2人优秀奖人成为第9个力学创新研究群体高校中为第6个。独立完成的电磁固体非线性力学研究项目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8);风沙环境力学的部分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超导悬浮动力学研究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后,2008年获IEEE超导委员会授予的最佳贡献论文奖。另一旋转圆盘气动弹性论文在国际期刊IJSSD发表后,2009年被该期刊授予“Best Paper Award”。专著国际知名Springer-Verlag出版培养出3位院士刘人怀,郑晓静,孙博华、3位国家、2位长江学者、2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位获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1篇博士学位论文于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学科方向 学科点注重与国家重大需求和现代高科技需求的结合、注重与我国西部地域特色需求的结合,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 电磁固体与结构力学 电磁固体力学是以电磁性介质与功能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在外界电场、磁场、热场等复杂环境场下的力学特性与力学行为,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需求而形成的一新兴交叉学科。本学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电磁固体与结构力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取得的一系列具有实质性进展的研究成果,并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与认可。针对铁磁材料结构的磁固体力学理论预测结果与典型实验不符合的问题, 通过广义变分原理的途径建立了磁体力和磁面力的一组表征公式, 由此构成的铁磁弹性力学理论框架所给出的理论结果与各类典型实验现象定量上吻合良好, 解决了理论与实验长期不符的问题;针对超磁致伸缩材料,从物理机制与非线性函数表征出发, 建立了一组解析封闭的非线性本构关系, 由此给出的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十分吻合, 并从理论上揭示出了变杨氏模量与在饱和阶段出现所谓的“翻转现象” 等基本实验特征;针对高温超导悬浮体振动中心漂移这一典型实验现象,通过从超导物理与非线性耦合出发建立了有效的仿真程序, 定量上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物理原因, 并系统给出了漂移现象的发生规律。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超导学术期刊上发表后, 得到电工界学者的高度评价,并于2008年被IEEE 超导委员会授予最佳贡献论文奖(即Von Duzer Prize), 这是该国际学术组织首次授予中国学者的奖励、也是该国际学术组织唯一授予非电工电子学者的学术奖励。 风沙环境力学 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地处沙漠(或沙漠化)以及戈壁地带, 而且土地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力学 在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岩土体、湿陷性黄土体、多年冻土体既是工程建筑物的载体(地基),又是建筑物所依存的基本环境,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这些特殊地区工程建筑的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运营安全性。另一方面,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又促使环境恶化,诱发了诸如山体开裂、滑坡、地面沉降、矿道塌方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其深层次的课题均涉及到灾害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力学机制研究。该研究方向主要继续立足西部复杂地质灾害,开展一系列具有地区性特色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如岩土滑坡机理、岩体力学本构模型等。由于岩体混合介质的复杂性,建立能够描述非连续介质的力学模型(本构方程和破坏准则)、研究不同结构岩石的动态力学性能、以及开展不同尺度试样的冲击实验方法和土石混合体实验室试验等方面依然有待深入开展研究,并为西北地区的岩体及土质特性、防治滑坡和土遗址保护与加固等提供了力学基础理论分析模式与数据。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科学计算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科学计算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迅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