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docVIP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历史不停地走过,社会制度的变迁早已化成风霜流逝,唯一的不变的是农民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和几句的思想。 安徽农业的历史影响,说到先秦则太过久远,说道唐宋则太过迷离,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自明清两代,安徽省的农业基本种植区域和农业品种就基本固定了下来。所以我们从明清开始看起。 一、元末明初的变迁 自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伊始,安徽便成为主战场,濠州(今凤阳)和和州(和县)成为他的大本营,淮西一系将领也大多是安徽人氏,此时安徽民风的彪悍首屈一指,考虑到当时极低的城市化率,也可以体现出安徽农民的彪悍民风。 说到红巾军起义,其导火索便是元至正十一年的黄河大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为了彻底解决黄河的水患,顺帝听从了大丞相脱脱的建议,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全权指挥治河事宜,并征调了汴梁、大名等13路民夫15万人,士兵2万人归他指挥。早已胸有成竹的贾鲁,指挥着十几万治河大军,在短短的七个月内,完成了浩大的治黄工程,修复了河堤的决口,并将改道的黄河重新引入故道,流入淮河,东向入海。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治河工程,历史上称为“贾鲁治河”。本来有了这样的功劳,贾鲁应该象大禹那样以英雄的形象载入史册,可无情的历史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伟大的治河工程变成了“亡国工程”! ??在贾鲁的治河工程中,于黄陵冈开挖河道,疏通河水是重要的一环,而问题也出了这里。有一天,民工们正在干活,突然间有几个民工从泥沙里挖出了一个石头人,奇怪的是这个石头人居然只有一只眼睛。大家都好奇的围拢过来观看,在惊诧的同时,他们的脑中都浮现出了一支在工地上广为流传的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如今预言中所说的一切都应验了,民工们的反抗之火也悄然的生起了。就在这时,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来,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颖上首举义旗起兵反元,因其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早已受尽官吏压迫的民工们,立即杀了河官,响应红巾军,就此如火如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在数以百万计的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元王朝在遍地烽烟中灰飞烟灭!   正是因为贾鲁的治河工程,才使得十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才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一只眼的石人挑动天下大乱的机会,因此后世常把贾鲁治河看做是导致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他的治河功绩也被人忽略不计。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元朝在立国伊始就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封建制度,以民族压迫为基础的等级制,让广大的非蒙古族的百姓饱受欺凌。随着时间的延续,曾经勇武的蒙古人在和平的大环境中逐渐腐化堕落,加之元王朝漏洞百出的政治制度,使贪污腐败之风吹到了帝国的个个角落,到了元顺帝时期,这种情况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上层贵族过着超乎想像的奢华生活,而广大的下层百姓却根本无法生存。元顺帝登基后,不但不思改进,反而变本加厉,更加残酷的剥削人民,再加上天灾频仍,百姓们已到了忍耐的极限。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贾鲁开始了治河工程,不幸的是,这项工程成为了压垮元帝国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人民已经无法再承受这样浩大的工程了,于是灭亡元朝的号角在治河工地上被吹响!   那么既然如此,这项工程如果不实施是否会使元朝的灭亡延后呢?起初在讨论治河之策时,也确实有很多大臣反对,他们清醒的看到当时的元帝国已经是一个大火药桶了,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让它爆炸,而且治河工程异常浩大,十几万人聚集在一起,后患无穷。看起来好像治河比不治河的乱子更大,但真的可以不治河吗?   在元顺帝执政时期,黄河多次决口,不但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危及到漕运的安全。没有南方的贡赋,立都与北京的元政权是难以存在下去的。尤其是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一年之内三次决口,数十天的连绵大雨将黄河两岸变为一片泽国,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南方贡赋北上的道路,而且还威胁到了帝国在山东盐场的安全。严酷的现实迫使元政权不得不考虑要对黄河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在数年的准备和勘测后,最终于至正十一年批准了贾鲁的方案,实施了治河工程。可以说在当时黄河连年决口的情况下,不治河,任由其肆虐,后果也一样的不堪设想,所以不能说治河的决策就是错误的! 明朝所编纂的《元史·河渠志》中指出算是为贾鲁说了句公道话! 洪、永、仁、宣统治的近70年,被学界普遍视为明代农业恢复、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政府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以严厉的法令强制百姓归农复业,这是明初以来农业生产顺利展开的法律基础。 早在追随郭子兴起兵之初,朱元璋就从服务于战争的军需粮饷的征解、调运中感受到恢复、发展农业对巩固政权、控制军队的重要作用,“渡江初,即以康茂才为营田使,谕之曰:‘比兵乱,堤防颓圮,民废耕作,而军用浩殷,理财莫先于务农。故设营田司,命尔此职,巡行堤防水利之事,俾高无患干、卑不患潦,务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