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纲版2012高考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课件 第3模块 古代诗歌阅读.pptx

全国大纲版2012高考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课件 第3模块 古代诗歌阅读.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大纲版2012高考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课件 第3模块 古代诗歌阅读

第17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17讲 │ 真题体验编读互动 诗歌形象的鉴赏是古代诗歌阅读板块中一个重要的考点,能力层级为E级。诗歌形象的把握对诗歌鉴赏很重要,因为诗歌的鉴赏往往是从感知诗歌形象开始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把握了诗歌的形象就等于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如2010年全国卷I、山东卷、江西卷、天津卷、福建卷, 2009年全国卷I,2008年海南宁夏卷等直接要求考生从诗歌中找出相关形象。由此可见,关注诗歌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第17讲 │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第17讲 │ 真题体验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第17讲 │ 真题体验 【解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本题要结合诗的内容和注解完成所给题目。第(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难度适中。应根据前三联分析素蝶的活动及其环境,并用恰当的语言概括。诗的前六句,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素蝶的动人形象:与蜂为伴,在草丛中盘旋;为避鸟雀,隐藏于薇叶之下;映日翻飞,顺风起舞;在花丛第17讲 │ 真题体验中、密叶间时出时没,穿进穿出。伴随着绿蕙、青薇、阳光、春风、红花、碧树等不断转换的背景,素蝶轻盈飘然、千姿百态的身影一一展示了出来。第(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有一定难度。解题时,应结合注释了解作者,进而分析诗中“物”与“志”的关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问作答应力求简明。咏物之作,意在借物以寓情,托物以言志,此诗并非泛泛的咏蝶之作,而是寄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史载刘孝绰自幼聪颖,然恃才傲物,一生仕途坎坷。此诗前六句描摹素蝶形象,末二句以素蝶口吻表白情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第17讲 │ 真题体验第17讲 │ 真题体验 【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子;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作者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处处关情。第17讲 │ 真题体验 【解析】 第(1)题要求对诗中三处写到的“月”进行简要赏析。要对“月”这一形象(意象)进行赏析,角度很多。一般是先写出形象的特点,再看这一形象的作用。第一处是一轮明月悬于“空江”之上,一个“来”字写出了“月”像是来与诗人为伴;第二处“月”,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月弄清辉”,这就和下一句的“水上人歌月下归”相应和,一个天上,一个水上,人在弄清辉的月下唱着歌归家,而自己则是暂住岳阳城下,是一个眼望苍茫江路的过客,感情上可以认为有旅中思归之意。回答第(2)题时应该先思考是怎样表现的,即诗歌鉴赏中常涉及的景与情的关系,在这里诗人是把情感寄寓在“景”中来表达的。所以在答题时要先分析写了哪些“景”,但是这里的“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然景物,因为诗歌鉴赏中提到的景,不仅包括自然景物,也包括社会生活的事实。再看这些“景”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7讲 │ 真题体验第17讲 │ 真题体验第17讲 │ 真题体验 【答案】 (1)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2)B (3)化用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曲作者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第17讲 │ 真题体验 【解析】 (1)本题重在考查考生赏析概括画面的能力。做题时,要先正确分好层次,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进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答案,切忌不要简单翻译原诗句。“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句,是说社祭过后,社坛上的香火之烟渐渐变淡,大群争食祭肉的乌鸦,果腹后亦纷纷离去。此时轮到社祭的人们自己来饮酒作乐。 “多稼”一词原指广种,后世常指丰收。据此总结出社祭之日,丰收之时,村民举杯,欢庆丰收。“霹雳弦声斗高下……山如画”句,是说欢乐的村民抱着良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