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6.《庄子》二则导学案2(语文)
【原文】
题 画 唐寅
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童。
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上峰。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展示的画面非常生动美妙:秋天的傍晚,浩渺的湖水和辽阔的远天连接在一起,重叠的山峦上是莽莽苍苍的树木,小艇在湖上轻轻地荡漾,人躺卧在艇上凝视着远方,夕阳下的远山,或明或暗,绚丽多彩。这一切构成了幽美的境界,诗情画意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Ⅱ.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攸(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三、预习效果反馈
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相与遇于浑饨之地
②谋报浑沌之德
③方虚骄而恃气
④反走矣
2.翻译句子。
①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Ⅲ.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
2.《呆若木鸡》选自《 》,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二)写作特点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两则短文均是寓言,都有一定寓意。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语言精炼,意境开阔。两则寓言总共不到200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
写作借鉴:两篇文章短小精悍,想象大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该特点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文中“倏”“忽”及“浑沌”的命名,堪称瑰玮奇诡。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三、古文今译
浑沌之死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待他们十分殷切。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死了。
呆若木鸡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译文)纪渻子为宣王饲养斗鸡。十天后,宣王问道:“鸡训练完毕了吗?”
纪渻子说:“还不行,它正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过了十日,宣王又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应。”
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即使别的鸡叫,(斗鸡)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宣王去看斗鸡的情况,果然就像木头鸡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见它转身逃走了。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庄子用“倏”“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苏科版)(秋)九年级物理上册14.1《电阻》教案.doc
- (苏科版)(秋)九年级物理上册14.2《变阻器》教案.doc
- (苏科版)(秋)九年级物理上册14.3《欧姆定律》教案.doc
- (苏科版)(秋)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电路初探》复习教案.doc
- (苏科版)(秋)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4章《欧姆定律》教案.doc
- (英语)人教新版八下第二单元学案(Section A 1a-2d).doc
- (英语)人教新版八下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教学指导意见与评价方案.doc
- (英语)人教新版八下第二单元学案(Section A 3a-3c).doc
- (英语)人教新版八下第二单元学案(Section B 1a-1e).doc
- (英语)人教新版八下第二单元学案(Section B2a-2e).doc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6.《庄子》二则导学案(语文).doc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6.《庄子》二则教案2(语文).doc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7.周公诫子导学案2(语文).doc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7.周公诫子导学案(语文).doc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6.《庄子》二则教案(语文).doc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7.周公诫子教案2(语文).doc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7.周公诫子教案(语文).doc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8.出师表导学案2(语文).doc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8.出师表导学案(语文).doc
-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学经典28.出师表教案2(语文).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