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疯狂主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疯狂主题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疯狂主题   【摘要】论文结合小说文本和作家自身的经历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创作的疯狂主题,特别是其中疯狂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考察,试图探究其疯狂主题的形成和实质;同时论文重点分析了女性疯狂的实质,认为女性疯狂不仅与性意识的危机有关,更是男权话语压抑女性的结果,并且与女性作家身份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疯狂;文学创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也是十九世纪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和女权主义写作思想倍受近代评论家关注的同时,随着对其作品的纵深研究,当代评论家开始关注伍尔夫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的相关性。   伍尔夫疯狂人生经历以及她的作品中的“疯狂”和“死亡”意象,让我们21世纪的读者仍能受到强烈的震撼。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疯狂”这一主题与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和意识流的女性话语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时代背景角度来看,吉尔伯特·桑德拉和苏珊·古芭在女性经典之作《阁楼上的疯女人:妇女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中指出:“疯女人”成为19世纪和20世纪女性作家笔下女性人物及女性作家自身形象的典型意象,反映出女性作家在表达真实自我与传统男性写作规范之间痛苦的精神抗争,伍尔夫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就伍尔夫自身的情况来说,传记和心理分析这些心里批评主义倾向的方式都占据下风,更能引起评论家和读者兴趣的是她对作为女性和作家这种本位身份的探索。   一、伍尔夫小说中“疯狂”主题表现方式   将伍尔夫本人的性格中的疯狂的因子与其作品的主题相比照,我们看到疯狂在其作品中人物身上的体现,如《海浪》中伯纳德的呓语,《达洛维夫人》中塞普蒂默斯的怪异行径。然而,通过这些人物及他们的行为,伍尔夫向我们展现了她的哪些方面的焦虑和疯狂呢?   1、婚姻焦虑   伍尔夫早期出现的一种强烈焦虑是婚姻焦虑。她刚成年时就在信中表示:“我想要找一个没有婚姻的世界——除非你碰巧爱上一个和???多芬一样的人——不具备人的特征,只有艺术——除了理想的平静和沉思,别无他物”。在此信中,伍尔夫对婚姻的排斥一目了然。在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下,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结婚生子,伍尔夫对此感到“厌烦和焦虑”。从1901年到1911年,她在信件频繁提及婚姻问题,表示自己“无比沮丧,自己是一个29岁、没有结婚的失败者,没有孩子、会发疯、无法成为作家”。   在《达洛维夫人》中,主人公达洛维在婚姻经历中的焦虑和伍尔夫早年在婚姻中的空虚、寂寞是类似的。在《远航》中的雷切尔·维恩雷斯,小说本质上是讲她的旅行、成长、遇到爱情和自己的性生活,后来患上热病,最后去世。小说特别讲述女性生活,提到一位年轻女孩长大成人之后,正当似乎找到爱情时,却过早离世。这与伍尔夫对婚姻的焦虑和对童年对死亡的感受相映照。   2、死亡焦虑   心理学家认为,自杀是疯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些人在过度的社会压抑下必然采取的一种生存方式、姿态和话语。   这种焦虑直接反映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主要体现在塞普蒂默斯、彼特、达洛维夫人身上。塞普蒂默斯常常自言自语地诉说着自杀的好处,并试图自杀。彼特则时时感到死亡的气氛,脑海里总是萦绕着“灵魂死亡之意念”。而主人公达洛维夫人无论是走在大街上或是呆在阁楼房间里,都感到衰老和死亡的迫近。而这些似乎也昭示了她日后选择自杀。   3、身份困惑   从伍尔夫的日记里我们感受到她的自我身份的困惑和虚幻。1926年2月27日,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在地球上行走似乎很陌生,而人类在宇宙的位置也很古怪;我是谁?我要干什么?”同样这种困惑也被伍尔夫放到小说中,放到所有读者眼前。《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选择了努力满足父权道德文化的期待的做法,想要兼顾完成“家庭天使”职责的同时实现在内在心理空间寻求自我,结果只能是迷失了女性的真正自我,从而不堪重负,溘然仙逝。《达洛维夫人》中达洛维夫人追寻私人空间的努力成功多了,她通过赛普蒂默斯的自杀事件对生死顿悟,找回了迷失的自我,在内心中回到了“克拉丽莎”而非“达洛维夫人”身份,继续生活下去。   可见女性面对困境,痛苦的抉择是坚守自己。主要依靠内心的力量来维护女性的自我独立。作为代价可能就是忍受无边的孤寂,这是一种不知道彼岸在何处的深刻孤独,难怪伍尔夫本人最终也没有迟疑、犹豫的选择了拥抱死亡。   二、伍尔夫作品“疯狂”主题形成原因   弗洛伊德指出“女性疯狂”的表现形式与男性不一样,其原因是女性对自己的性有自我危机意识。因此,多数当代研究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认为“性”是女性疯狂的根本原因。就伍尔夫的情况来看,引起其疯狂的因素远不止从精神分析层面所说的女性的性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