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湖畔派早期诗歌对古诗借鉴与创新.docVIP

试论湖畔派早期诗歌对古诗借鉴与创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湖畔派早期诗歌对古诗借鉴与创新

试论湖畔派早期诗歌对古诗借鉴与创新   内容摘要:相较于早期新诗人的“放脚体”,湖畔派诗歌因其新鲜大胆的特色被胡适誉为“天足”。然而,他们的诗中亦浸润着古诗的营养,只是以现代人的情思、现代人的手法“与古为新”,从而展示出新鲜活泼的诗歌风貌。本文主要以湖畔派早期诗歌为例,考查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借鉴与创新。   关键词:湖畔派诗歌;意象;比兴   成立于1922年4月的湖畔诗社,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个诗歌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与冯雪峰。他们以“放情歌唱”的姿态,在当时的新诗坛上崭露头角。他们的新鲜诗风更得到了朱自清、胡适、废名等文坛大家的肯定与欣赏:朱自清认为他们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做情诗的诗人,废名称许他们“无所为而为”的作诗态度,胡适则形象地将他们的诗歌喻为“天足”。   诚如胡适所言,相较于早期新诗人的“放脚体”,湖畔??诗歌的新鲜特色是可以“天足”喻之的。然而,读过私塾的他们,亦接受过古典文学的熏陶,他们的诗便自然地浸润了古诗的营养。只是深受新思想影响的他们,又以现代人的情思、现代人的手法“与古为新”,从而展示出新鲜活泼的诗歌风貌。本文主要以他们的早期诗歌,即《湖畔》、《惠的风》、《春的歌集》中的诗歌为例,来考查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借鉴与创新。   一.古诗意象的现代抒写   在湖畔派诗人的早期诗歌里所吟咏的意象:或是娇舞的柳丝,或是乱飐的晓风,或是纷飞的落叶,或是恋花的蝴蝶,无一不是传诵千年的古典意象。然而,在他们的放情抒写下,这些古诗意象都蕴含了新鲜的现代意涵。本文不妨以典型意象——“柳”为例,来论述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以其独有的特质,点缀着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符号化的重要意象。在湖畔诗人的早期诗歌里,“柳”也是反复出现的意象之一。他们的笔下不时抒写着柳树的倩影:或是着了春色,还只“抽出些又纤又弱的柳条儿”(《新柳》);或是弯着身侧耳“听湖里鱼们底细语”(《杨柳》);或是“几天不见”,便换了更清丽的新装(《柳》)。身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诗人们眼中的“柳”皆是娇柔而美丽的,与古诗里“弱柳扶风”的特质相一致。然而,因 “柳”与“留”谐音,古诗中的“柳”常含离别之义。早在《诗经·采薇》中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枝》也表达了这种离别之义,发展到后来,折柳送别已成习俗。①既是离别,必含离愁。故而,古诗中的“柳”往往承载着离人的千愁万绪:“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西城柳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等古诗词无不借杨柳抒发离别的愁思。   湖畔诗人笔下的“柳”虽是自古有之的“扶风弱柳”,但其意涵已不只是离愁别绪,而是富含时代的气息,乃是出自现代人笔下的新“柳”:在他们天真的笔触下,“柳”是顽皮可爱的:“杨柳弯着身儿侧着耳,/听湖里鱼们底细语;/风来了,/他摇摇头儿叫风不要响”;“柳”是清丽娇憨的:“几天不见,/柳妹妹又换了新装了!/——换得更清丽了”;此外,诗人更赋予“柳”以顽强的生命力量,兼有奉献的情怀:“春寒还重呢!柳呵!你这样地抽青,是为你底生命努力吗?还是为要给太阳底下底行人造成些伞盖吗?”这些都是古诗中所不曾有的新鲜意涵,是湖畔诗人以现代人对自然物的审美直觉所感受到的自然美,也是以五四新人的生命热情所赋予的现代精神,即便是同时期的新诗人都深深佩服他们的生新力量。   二.古诗情致的现代呈现   诗歌作为一种抒情体裁,所抒之情不外爱情、亲情、友情及山水家国情等,然而时代的变更却使情感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湖畔诗人是以大胆的情诗闻名诗坛的,因此关于他们情诗的论述不胜枚举,此处只择取他们笔下情诗之外的诗篇。爱情之外,他们着笔最多的则是游子乡思之情,尤以潘漠华为代表。   湖畔四诗人中,“最苦”的潘漠华笔下的“游子乡思”最多,且多取思于孟郊的《游子吟》:如《游子》里“破落的茅舍里,母亲坐在柴堆上缝衣”;《离家》里“我底衫袖破了,我母亲坐着替我补缀”等,都使人联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情境来。然而,相较于《游子吟》中委婉含蓄的情感抒发,潘漠华的思亲之情则在反复的直道中,“不胜掩抑之致”:“母亲底悲苦,从衣缝里出来;/姊姊底悲苦,从头发里出来;/哥哥底悲苦,从手掌心里出来:/他们结成一个缜密的悲苦的网”,将他整个地网着(《离家》)。正因悲苦,故归家时他“想戴着假面具,/匆匆地跑到母亲面前”,这样他便可流泪在里面,母亲则能相见而笑(《归家》)。在诗人天真奇特的想象里,饱蘸着凄苦难言之情。同是游子思亲,较之孟郊,潘漠华以参差的句式,交错的音节衍生出更多的内心情致来。朴实如话的语言里浸透了深刻的情感,读之如在目前,感同身受。   游子情思之外,友情也是湖畔诗人常咏之情。虽脱胎于古诗,有着明显的古诗情调,但不拘于音韵形式,因而能真切地将自己的情感呈现在读者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