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不变承诺 永恒坚守.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变承诺 永恒坚守

不变承诺 永恒坚守   今年,农九师一六一团退休职工张成山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1962年6月,他和他的战友们高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的战歌,一路来到了现在的农九师一六一团,当年的他23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那个年代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却历久弥新,并让我们一次次因为感动和震撼而泪如泉涌。   军垦第一代: 用青春捍卫承诺   3月21日,在农九师一六一团团部小康村,记者见到了73岁的张成山老人,说起那些已经过去的岁月,张成山老人依然激情澎湃。   张成山老人说:“我们来了以后,就把散落的牛羊聚拢起来,我们一个班的人用了四天的时间,一共捡到了3000只牛羊。”说起这些,老人脸上写满自豪。   他们没法不自豪。   当时的条件就是大地为床,天空为被,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房间的概念就是大??聚集在芨芨草茂盛的地方,相互取暖。张成山老人说:“我们来的时候,给每个人发了一个用羊毛做的类似褥子的东西,放羊的时候天热,就用来遮挡太阳,晚上就铺在草上当褥子用,下雨了,就用棍子支起来挡雨用。”一直到了第二年的7月,他们才有了可以遮风避雨的帐篷。   1962年11月,为了看好祖国的西大门,张成山和他的战友们奉命留在了巴尔鲁克山,“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成了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国防屏障,捍卫领土完整,成为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让张成山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生会与一个英雄的名字永远连在一起。   这位英雄就是农九师家喻户晓的孙龙珍。1969年6月10日傍晚,前苏军挑起事端,绑架了牧一队(现十二连)正在放牧的职工张成山。消息传到连队,孙龙珍不顾6个月的身孕,拿起铁锹和战友们一道营救战友。途中苏军突然开枪射击,年仅29岁的孙龙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孙龙珍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巴尔鲁克山,她被兵团党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她“革命烈士”称号,她生前所在的女民兵班被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如今,43个春秋过去了,孙龙珍早已化作一座丰碑,凝结成一种精神。   1969年,由于张成山的出色表现,组织上想把张成山调到农九师师部来,但是这次张成山没有选择服从组织安排,他当时的一席话不仅感动了当时的领导,就是现在听起来也依然感天动地,他说:“如果让我到比现在的环境更艰苦的地方去,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孙龙珍烈士的两个孩子太小,走远了我不放心,我想留在这里看着她们长大。”现如今,孙龙珍烈士的两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成为光荣的军垦第二代,她们和千千万万个军垦二代在各自的岗位上用生命履行着父辈们对祖国的承诺。   第二代:用生命履行承诺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承诺是无声的,虽然无声但却庄严,侵透骨髓。   现如今,军垦第一代,有的长眠在这片他们为之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热土,活着的也已进入迟暮之年,他们将保家卫国、屯垦戍边的重任霸道而又极其郑重地交给了他们的儿女,在巍然肃立在祖国边陲的巴尔鲁克山脚和塔尔巴哈台山脚下,军垦二代用青春和生命、热血和忠诚谱写着一曲曲壮美的赞歌。   在农九师一六三团,距离中哈边境线1.8公里的地方矗立着一个民兵哨所,哨所冬季最低温度零下40摄氏度,平均积雪厚度超过40厘米,一年四季都刮风。风沙弥漫时,往往会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今年51岁的赵永胜和48岁的妻子陈莉在这里驻守了整整6年。   4月10日7点半,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哨所时,赵永胜和妻子陈莉就早早起来,穿上干净整洁的迷彩服,踩着那走过无数遍的阶梯爬上哨楼,夫妻俩用双手郑重地舒展国旗,饱含深情地迎着初升的太阳把国旗升上天空。   对于升国旗,赵永胜这样说:“尽管这里人烟稀少,非常寂寞,但是每次升国旗的时候,我都会热血沸腾,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能够坚守在这里是我的荣幸。有人问我一年多少钱,我说1.8万元,他们说给我3万我都不会去,但我不这样认为,虽然和他们比钱少点,但我的内心充实。”6年的时间,赵永胜和妻子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线上升国旗、放牧、巡逻,履行着兵团人屯垦戍边的使命。   一六三团民兵哨所成立以来,唯一没有变化的是常年坚守的团场民兵。   2011年3月26日,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前来一六三团民兵哨所检查指导工作,对他们所做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在农九师,提起赵机农、梅莲、白建成几乎无人不晓,他们是军垦二代的杰出代表,他们用生命履行了对父辈、对祖国庄严的承诺。   梅莲,农九师一六一团十三连卫生员,她的母亲当年和孙龙珍烈士是一个班的,梅莲童年记忆最深的就是妈妈讲的那些革命故事。在耳濡目染中,梅莲对于屯垦戍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从医28年来,接诊约8万人次,为患者垫付医疗费4万余元,为了救治病人,她毫不犹豫地剪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做成血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