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苏轼诗词看他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docVIP

从苏轼诗词看他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苏轼诗词看他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

从苏轼诗词看他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   【摘 要】苏轼的文学艺术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空灵秀逸,朴质清秀。他的人生态度具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和关注百姓疾苦,更加崇尚道家思想并回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大大解脱,具有儒的思想过上农人的生活。我们在语文课上要正确指导学生解读他的诗词,让学生真正了解苏轼的诗词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文;诗词;创造;人生态度;艺术风格;儒佛道思想   笔者在执教2012年5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与诗同行的第4《给诗加“腰》一课时(书110页),我们发现苏小妹与苏轼两姊妹都很精通诗词,特别是苏轼在诗词方面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本课就介绍了他们在一起讨论诗句的境况,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绝句。”苏轼思索随即说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认为“摇”“映”二字能写出柳树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还不是最佳的字,他们讨论后最后确定改为“扶”和“失”更好,于是诗最终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样能准确地描写了月、梅花融为一体的情景。我们上课时要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又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诗中看出,他壮志难酬、愤懑自嘲自解的难言之情,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被贬到黄州的第五个年头,虽有耕种田地可以自勉,也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却壮志未酬,心忧国事,从他的“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快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那种高尚人生态度,真正通过描写把人代入空明清蒸,亦真变幻,赏心悦目的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耳”,表达了作者被贬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的那种悲凉与痛苦,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文中表达了作者集儒、道、佛思想一生的人生态度。笔者们再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五首(《浣溪沙》—苏轼)(书206页)???文时,看出了苏轼自己被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当时苏轼已经48岁了,但忽见泉水两流,激发起作者的不悲自发,虽失意而仍然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但从他的首句“山下兰芽短侵溪”到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特别是从末句休将自发唱黄鸡,看出作者虽老犹少的精神壮志,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理想感情。从这首小令描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美景,抒发了自己虽处困难,仍力求振作精神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因此我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们,让他们正确去理解苏轼的诗词艺术风格和他所追求的人生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看他不是成就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苏轼几千年来美名为人们一直传颂,我认为千百年来,人们对苏轼既敬且爱又喜,试从《东坡乐府》一书分析他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想,该书一共收集了苏轼词三百四十余首,自然是苏轼在词作上的总结,世人已经公认这些词在总体上呈现出豪放、旷达、飘逸的韵味,但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乐观、健康、进步、坦诚、向上、平静的人生态度。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表达了苏轼用儒家思想自律,以佛、道精神自解他的人生态度。“我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此词值得我们认真品味他那种求醉、求欢、求乐去达到心灵的自我平息,此词作于宋神宗宁九年(1076年),时值苏轼任职于密州太守,因不满王安石新法而对新法的拥护的那些人的排挤和打击,在政治上难免有失落之感,加上这一时期,他的胞弟加最好的朋友苏辙七年未见面了,在亲情上便难免有孤独之意。笔者认为:这首词实质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痛苦——幻灭——觉醒——期盼的情感调节,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的精神逼真地展示了出来,于是他在词里慨然而歌“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此观之,苏轼把他的人生情感和自然界的物联系到一起,运用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平扶内心。又如:《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中苏轼写到:一旦功成名遂,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可见苏轼心里,积极向上的思想,让很多儒家都崇尚他的功名仍是第一位的。又如:《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中写到: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可以看出作者苏轼人生似梦、解脱和超脱人生的观念,以可见佛道思想对苏轼侵淫之深,有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善处穷通,乐知天命的一面。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词人在序中写到:“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角”。正文里写到天地不薄,心怀亦厚,天地虽泠,情怀却不泠,任凭风雨阴晴,只要我心归于自己便可以无谓一切的坦荡心胸,这就是作者的佛、道、儒思想的折光。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写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此词中可看出作者有一颗求为君分忧,为国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