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语外事常识和纪律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1
在英语国家里,人们见面多以“Hi.”、“Hello.”或“How do you do?”、“How are you?”为寒暄语的开始。根据见面时间的不同,还可以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其中,“Hi.”主要用于同龄人之间或非常随便的场合;“How do you do?”为初次见面时打招呼用语。对以上用语是否如实回答,取决于彼此关系如何及问话人是否真的关心。通常,只用“Fine,thank you.”或“Im doing fine.”等回答,这一点与汉语大致相同。熟人间别后重逢,除问好外,还可以询问几句“Its a long time I havent seen you.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life?”(好久不见了,过得怎么样?)、“How is your wife?”(您夫人她好吗?)等,以示亲密。
近年来,英美人打招呼使用省略句的情况越来越普通,尤其在彼此相熟的年轻人中间。如:“Hi. Whats up?”(没什么,你呢?)“Not too much. Ive been pretty busy.”(不怎么样,很忙。)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2
与西方人打招呼,切忌使用中国人的习惯用语。“吃饭了吗?”、“去哪儿了?”、“干什么去?”等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随便、友好甚至亲昵的问候方式,如直接用来问候欧美人士,会很难让对方理解和接受。因为在西方社会,这些都不属于问候语,而是有其实际含义。如“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饭了吗?)一句,就有“你打算邀请他出去吃饭”的意思,而“干什么去?”、“去哪儿啦?”等,直译成英语是:“Where are you going to do?”、“Where have you been?”,欧美人听了很可能会不高兴,可能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在西方国家,要去哪儿或去过什么地方、要干什么或已经干了什么,都属于个人隐私,一般是不允许他人问及的。至于中国人常用来打招呼的“你早!”,如直译成“Youre early.”用来问候欧美人士,就更令对方不知所云了。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3
英语中,介绍也包括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两种,但无论哪种介绍,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都很大。我国文化崇尚“自谦”,自我介绍时谦词较多,西方人则力求将个人优势尽可能展现出来。这一点,涉外交往中要多加注意。另外,出于“尊老”观念,中国人在介绍他人时,一般是将年长、位高者介绍给年轻、位卑者,西方文化正好相反,是将年轻、位卑者介绍给年长、位高者。
介绍还有正式、非正式之分。正式场合,无论自我介绍还是介绍他人,都应该说出全名、头衔、职业、职务等,以示郑重。介绍时,往往使用称呼加姓名,不能只提名字。对领导、专业人士或年长者,除非对方要求,通常不直呼姓名。介绍配偶时,不能以“Mr.”、“Mrs.”相称,而应称“My husband”或“my life”。非正式场合,一般说出名字(first name)、身份及与介绍者的关系就可以了。自我介绍时,不能以问对方“Whats your name?”开始,而应自报家门:“Hello,Im…”。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4
西方社会也盛行互赠礼物,特别是出席专为你举行的聚会、宴会时,一般都要带点礼物(赴宴不送礼品,往往意味着你要回请一次)。西方人送礼时象征性的,不讲究花钱太多,一般是一瓶酒、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礼物太重容易让人产生“重礼之下,必有所求”的心理负担)。赠送礼品时,还要说明寓意、特点、用途,让对方明白这是你精心选择的东西。送花切忌送菊花,百合花,黄玫瑰等。在一些欧美国家,菊花、百合花象征死亡;黄玫瑰是亲友分离的象征。他们也不送成对的花(13朵花更是不能送的)。
中国人送礼时常说“礼不好,请笑纳”、“实在拿不出手”、“没来得及好好挑选”等客套话,听者一般不会当真,但欧美人士对此却会有遭贬之惑。他们送礼、收礼很少谦词。中国人受礼时“受之有愧”的习惯说法,也容易被他们视为无礼。
按照西方习俗,接受礼品一般是当面打开(当然,如果聚会规模大、客人多,也可以先把礼物放在一边,找时间再打开供客人欣赏)。主人要一边拆包一边致谢。
军人遇到外籍人士赠送礼品时,按规定应当婉言谢绝;无法谢绝的,时候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
外事常识和纪律 Unit 5
“Thank you.”在西方使用十分频繁。任何人帮你做了事,不管对方是上司还是佣人,他们都会说“Thank you.”。回答英美人士的“Thank you.”,一般用“Youre welcom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