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初“第三种人”对中国出路探索.docVIP

1930年代初“第三种人”对中国出路探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30年代初“第三种人”对中国出路探索

1930年代初“第三种人”对中国出路探索   摘要:1930年代初,被称为“第三种人”的胡秋原等人以神州国光社旗下的《读书杂志》为主阵地,发起了著名的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与中国社会史论战,形成了在当时思想理论界颇具影响力的所谓“读书杂志派”。胡秋原在思想论战、支持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和震惊全国的“闽变”中起到了引领舆论、宣传鼓吹和理论指导的作用,因而成为该派的灵魂人物。   关键词:胡秋原:第三种人:神州国光社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2-0133-06   1930年代初,胡秋原在“文艺自由论辩”中左右开弓,受到左右翼的夹攻,被称为“第三种人”。与王礼锡一起主持神州国光社(以下简称“神州”)和《读书杂志》,以此为主阵地,发起了著名的中国社会性质讨论与中国社会史论战。形成了在当时思想理论界颇具影响的“读书杂志派”。其核心人物胡秋原等人以“神州”为依托,政治上主抗日,思想上主自由;积极参与政治实践,在支持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和震惊全国的“闽变”中起到了引领舆论、宣传鼓吹和理论指导的作用,成为“神州”的灵魂人物乃至“思想界的骄子”。目前学界对胡秋原在“神州”的作用和影响疏于关注。胡氏参与“神州”的各种活动,反映了其思想倾向,由于左右翼的攻击,尤其是长期以来受“左”倾错误影响,其思想价值被淹没了。鉴于此,本文以胡秋原与“神州”为中心进行梳理和探讨,分析胡秋原在思想论战和救亡等问题上的主张,揭示在危机深重时。他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和思想内涵,并重新审视其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胡秋原与“神州国光社”   神州国光社。1901年由邓实、黄节等人创办于上海,刊行《神州国光集》,是以印行美术书籍为主的出版社。邓实等人在提倡国学、保存国粹的活动中,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该社后受新文化运动批判复古主义和崇尚西洋文明等时代思潮影响,加之经营不善而难以为继,1930年由时任广东省主席的陈铭枢出价40万元接办了“神州”。陈氏交游广泛,“嗜好和思想都复杂,平日爱谈新思想、新政治,想做学者圣贤,又想做英雄和政治家。”??秋原评价他“以学者型将军著称”。“拥有从佛教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学识”。他“喜欢同文人来往”,因而视“神州”为其营造舆论的阵地和罗致文人的舞台。   陈铭枢及十九路军经历了从拥蒋到反蒋的转变,胡秋原“将其反蒋原因归结为十九路军对蒋统一与抗日期望的彻底破灭”。陈氏“因不满现状,亟欲另开政治局面,同时也意识到文化事业对政治的作用”,接办“神州”后聘请“思想气味相投”并成为至交的王礼锡为总编辑。“陈铭枢涉足文化事业,无非是为他在政治上独树一帜造舆论和招募智囊。”王氏接任主编后即招兵买马,罗致方方面面的文化人,在“神州”出版胡秋原的《艺术社会学》。这是胡秋原与“神州”建立关系的开始,与王氏一起构成“神州”的双子星座。   1930年12月,王礼锡赴日本筹办《读书杂志》,在东京与留日青年交游,首先想到在早稻田大学研读马恩全集和西方文化哲学的胡秋原,他们商谈《读书杂志》的目标是“研究中国社会的性质,寻求中国社会的前途”。在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中共接受斯大林的观点,认为“中国是封建社会,所以要实行土地革命”。王礼锡曾在“神州”为托派发行《动力》杂志,与中共论争。胡秋原认为王氏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多少受托派影响”,对于“中国社会史应如何分析,他还没有确定意见”。“鸦片战争以前的社会并不是封建社会,而是专制主义社会。中国将来会走向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不可无自由,社会民主主义是理想前途。”其主张赢得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实际政治运动都感兴趣的王氏的共鸣。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据王氏回忆:“从前和很多人讨论过,总得不到相同的意见,不料秋原却早有和我相同的见解,因此我们决定再长期的下一番精审的研究,去充实我们的见解”。   1931年4月《读书杂志》由“神州”出版,6月,王氏力邀回沪的胡秋原参加社会史论战。“九·一八”事变,使原本只热衷于理论研究的胡氏“卷入政治中”,“鼓吹抗日,并开始研究国际问题。”力主抗日和思想自由,呼吁“勿侵略文艺”,高擎自由主义旗帜左右开弓,既抨击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又批判“左联”“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观点,受到左右翼的围攻,引发了1932年的文艺自由论辩,被称为“第三种人”。   胡秋原既不满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又不赞同苏俄式暴力革命。翻阅很多资料后,在《读书杂志》上撰文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观点。主张从秦至清末是“专制主义时代”,鸦片战争以来是“专制主义殖民地化社会时代”。力证马恩著作中承认专制主义的存在,并运用于中国历史。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半殖民地化的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中国革命问题便自然归结到反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了”。并提出中国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