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讲堂之二 晚清变革动力与空间.docVIP

历史大讲堂之二 晚清变革动力与空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大讲堂之二 晚清变革动力与空间

历史大讲堂之二 晚清变革动力与空间   我们谈近代史都从鸦片战争开始,在鸦片战争后很长时间,中国从上到下,从统治者到一般民众,都未认清它的本质。尽管这场战争实质上是先进文明的全新挑战,但中国有这样的传统,即每当一次深刻的变革降临,保守力量便视其为历史的循环往复。如果清政府的认识是清醒的,那么它就有变革的广阔空间和动力,而最有危机感的统治阶层,将充当起变革的先行者。但是,整个王朝上层却是无动于衷,甚至对变革的提议进行了压制。   谈到鸦片战争必谈到林则徐,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得来的是一片叫骂之声,作为其思想的延伸,魏源的《海国图志》问世之后,也一度遭到排斥和冷遇。而在日本,这本书在两三年之内就翻刻了21版之多。   启蒙中国人的书,却被中国从上到下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这个历史悲剧可谓沉痛:传统的华夏中心观,或曰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了中国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而且从上到下,莫不如此。   过了20年之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才通过引进洋枪洋炮重新开始,但这并非国家政策,而是地方政策,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官员取得了一部分权力、发起洋务运动之后,才陆续开始的。洋务运动意味着清政府将变革的动力,从中央朝廷,下降到地方官员,变为一个地方政策,而且是由少数地方官员来做。   清王朝是满族入关,统治着比他多得多的汉族人,所以从来很警惕,直到太平天国起义,曾、左、李才凭借着湘军、淮军掌握了权力。在镇压太平天国期间,他们感受到洋枪洋炮的威力,于是要求引进,这时《海国图志》才被人记起,他们把这本书找出来大量翻刻,希望官员都要读,真正地用上洋枪洋炮。   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哪个政府不是尽量让武器最先进?然而学历史就是要有个历史感,如果我们还原情境就知道,中国的第一个现代化运动,步履维艰。比如电报,从李鸿章1868年提议到朝廷1880年赞同,用了12年;比如修铁路,从1872年提出,到19世纪80年代真正开始运转,经过了至少15年。其中的因果始末,不再赘述,从几次大争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特点:反对派根本不??技术层面反驳你,而是高屋建瓴地将论战提升到道德层面,说你卖国、用夷变夏、溃夷夏之防……那些锐意革新者,此时只有招架之功。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泛道德主义,把一个纯技术的问题转移到道德和国体上去,他们什么事都要分:中国的,外国的,外国可以用,中国能不能用……这个思维很深厚,当年真正阻碍进步的,恰是这种闭目塞听者。   难道非要特别高瞻远瞩,才能领悟到西方文明的先进吗?绝对不是,其好处,任何一个正常的政府都能看到,但清朝却被传统观念所缚,耽误了至少十年,这还仅仅是器物。至于政治改革,过程就恐怕更加曲折,因为改革要侵犯很多人的利益,更何况成效不是立杆见影的。   传统乎?私利乎?   说政治改革,必然提到甲午战争,庞大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其原因何在?我想,一边是满不在乎;一边是天皇带头削减开支购买兵舰,从体制角度观之,孰胜孰败,早成定局。这给中国人很大的刺激,因为中国人最瞧不起的就是日本。政治体制变革势在必行,而变革的动力,又在此期间进一步下移。   鸦片战争以来,本应由清王朝做出的、器物层次的变革,经过20年后让地方官来做;现在,本来应当由官员发起的政治改革,接力棒最终交到了几个无权的读书人(康有为、梁启超)手中。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政策,只要掌权者反对,便注定不会有任何进展。一群无权之人拥戴一个无权的皇帝,陷入了同慈禧太后为首的实权集团的较量,要想成功,其可得乎?   为什么说这势在必行的政治体制变革会触犯慈禧的利益?我们知道,日本君主立宪重要的是财政,就是政府不能随便用钱,一定要经过国会的辩论、公开,定下来了,就谁也不能动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就是,我是掌权的,掌权的标志之一就是想怎么用钱就怎么用,怎么能让被统治者来约束我呢?这个观念她根本没法接受。   1898年9月,慈禧发动了政变,把光绪囚禁。档案中有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慈禧发动政变的那天晚上,召来光绪和一些大臣,大臣跪在右边,光绪跪在左边:“康有为之法,能胜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不肖及尔!”光绪就说:“是固自己糊涂,洋人逼迫太急,欲保存国脉,通融试用西法,并不敢听信康有为之法也。”光绪所谓的洋人之法就是“师夷长技”,昔日的“长技”是武器,今日的“长技”是制度,只有学习他的制度,我们才能够强大。   但一句话把光绪驳得哑口无言:“难道祖宗不如西法,鬼子反重于祖宗乎?”这又是一种泛道德的伦理观念。我们总是这样,每逢变革,总是要上纲上线。看上去,慈禧是一个唯传统主义者,但最讽刺的是,往前推23年,她的儿子同治皇帝死了,她的态度可不尽然。因为同治没有子嗣,按照清制,必须从皇帝的下一辈人中另立新君,但慈禧坚决反对,必须得从她儿子的同辈人中找一个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