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文本批评模式及其局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残雪文本批评模式及其局限

残雪文本批评模式及其局限   摘要:残雪以《圣经》叙事为源头,以“精神-肉体”/“突围-指引”的模式对众多世界文学经典文本进行了独特的解读,其解读在取得相当的成绩的同时,暴露出严重的偏颇和专制,既无视了文学本身的多形态,又忽略了不同文本的个性差别,仅仅成为残雪的一场自引自证的游戏。   关键词:残雪;文本批评;精神-肉体;突围-指引;局限   残雪一直被视为一个另类的当代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另类的当代批评家。在她近些年对世界经典名著的不断解读过程中,俨然有一种可称为“残雪”式的文本批评模式渐渐凸显。这一文本批评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开拓了现有文学研究方法,在具体问题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这一模式从其起源开始就是有局限的,因此,残雪在另类深刻的解读同时也呈现出相当的片面、造成了相当的失误。   残雪的文本批评模式   谈及残雪的文本批评,有一个重要问题亟待辩证,即:自90年代始,残雪对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卡夫卡、博尔赫斯、鲁迅等人进行的文本阐释,究竟属于文学批评的范围还是仅仅属于个人的思想笔记?细察残雪对以上作家所做解读,我们在其文体上发现一种独特的暧昧现象。也就是说,残雪并不遵循一般批评家的行文理路,基本上拒绝了世俗的、普遍的、具体的、现实的解读角度,并拒绝使用一般文论的经典词语,而构建了一套仅属于残雪的文本批评语言,这使得其解读显得非常私人化。然而,如果把这些解读当作个人的思想笔记,我们又会发现其中存在严重的出入:个人的思想笔记不会像这些解读一样呈现出完整的、严密的结构,更不会如此严重地依赖于他人和他人的文本。面对这一暧昧局面,论者对残雪的文本批评所做的界定,基本上徘徊在“对话”、“复述”、“重写”等词语上。造成这一局面的,正是残雪的独特的文本批评模式。   在残雪的文本批评中,“突围”、“分裂”、“表演”是最多被提及的几个关键词。由这几个关键词,我们可以窥知残雪对文本认知的基本层面。以《神曲》为例,残雪首先将整部《神曲》假定为但丁本人意志的全部投射,继而将文本中的三个角色——“我”、“浮吉尔”、“俾德丽采”——看作诗人自由意志的三个分身:   诗人的但丁的自由意志是通过一份为三的分身法来实现的。浮吉尔是诗人的理性与智慧,“我”的本质;俾德丽采则是诗人的理念,我的更深一层本质。   这是残雪惯用的文本批评模式之一:将文本的所有人物都看作作者意志的分身。残雪对文本角色的基本定位就是:“我”是被指引者,根据指引者的暗示或作用力进行一次一次地精神突破。指引者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的导师形象,而是经常进行反面的诱惑、陷害,或者突兀的刺激、莫名其妙的暗示,这一点在《城堡》的文本分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在特定情况下,指引者也可以是多个人,或者分为不同的层次,因此也导致了“我”的不同表现:   地狱的幽灵生气勃勃,浑身洋溢着原始蛮力;爱则爱到忘我,恨则恨到咬牙切齿;蔑视权威,亵渎神灵;耿耿于怀,有仇必报……炼狱的幽魂则形象高贵,内心深邃,目光内敛、严厉,终日沉浸在沉痛的自审之中。   在残雪对《神曲》的文本分析中,地狱、炼狱分别是两个层次的精神突围,分别对应于浮吉尔和俾德丽采的指引者身份。显然,在“浮吉尔-地狱”的层面,“我”只是凭借一股莫名的原始蛮力,将自身的肉体投掷于横冲直撞、无休无止的痛苦惩罚之中,既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管所谓希望,而“俾德丽采-炼狱”的层面则显得高了许多,“我”接受了更高理性的指导,在一种类似“静穆”的状态中,对自己的精神进行深刻的、痛苦的、无限的自审。   残雪惯于设置这样的文本情境:精神-人-肉体。人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其唯一方法是对肉体进行极端的、无休的惩罚,来获得崇高的灵魂的出路,因为正是肉体的欲望、堕落阻碍了精神的上升,而所谓惩罚,便是让肉体更加地堕落,于是“我”处于精神和肉体的无限纠缠中,在极致的精神高度和极致的肉体堕落间来来回回,你我不分,没有结果:   在摒弃了世俗以后重新与世俗沟通,将作恶的、盲目的生命力转化成伟大的善行,以煎熬肉体、撕裂肉体为手段,换取灵魂的解放与发展;用审判世俗罪孽的方式,确证天国理想的存在;用竭尽全力的丑行表演来接近美;用原始生命力的超常发挥,达到对理念的深层体会。   这就是残雪对文学的全部认识:作者在文本中将自己分身为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分别承担突围者、指引者两类,也即肉体与精神的各自代表。整个文本就是作者内心意志的自我冲撞,在试图获得灵魂不朽的过程中不停地惩罚肉体,直至死亡。残雪的这种文学体认与其所选择的文本有令人惊异的契合性,然而暂时抛开残雪的文本批评,我们以这些文本为起点,就会发现残雪在许多地方都显示出强烈的牵强附会、一厢情愿。   如其分析莎士比亚《裘利斯·凯撒》,刻意地将勃鲁托斯的粗鄙、可憎解释为“随时从粗鄙的世俗跳跃到崇高的理念,并将两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