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北京”榆林精气神
“小北京”榆林精气神
一座城,在岁月的辗转中沉睡;一个梦,在历史的震荡中苏醒;一段记忆,在往事的飘渺中若隐若现……
在塞上黄土高坡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榆林,也称驼城,是一座塞上沙漠古城。
边陲重地 :“小北京”之来处
“将军们把马鞭指向这里,说,要有城。于是就有了城。”——榆林城的兴建是地缘战略深思熟虑的结果。地处古代边陲,大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常年于此兵戎相见,地理位置的险要造就了这个兵家必争之地。明代之前,人们循惠泉而居,因泉水周围榆树成林,遂将此取名曰榆林庄。明正统二年(1437),为抵御蒙古铁骑的频繁侵扰,始筑榆林城堡,虽“城座不过百矩”,却给榆林烙上了厚重的军事烙印。此后榆林的军事战略地位逐渐显要,榆林庄升为榆林卫,再升而为榆林镇。因城区局促,明代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拓建,史称“三拓榆阳”。此时的榆林城,东倚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锁红石峡。这造就了榆林今日菜刀形的城市格局。
“长街十里,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70年前老舍曾这样描述榆林。如今在城郊的山上看老城,外围城墙虽显残败却断续依存;城区如棋盘,大街小巷纵横;在方正的格局之下,嵌落其间的四合院则尤显“小北京”神韵。
在榆林民间的传说中,“小北京”的称号得来已久。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离开北京,渡黄河到榆林。武宗看到榆林城倚山临水,龙盘虎踞,气势非凡,街道上楼阁相望,衙署相连,自己所住的行宫也修得玲珑别致,大有皇宫气象,遂兴意对随从们说:“榆林真乃小北京也!”
古墙老街 :“小北京”之骨骼
作家王安忆在《榆林的城墙中》写道:“在一个初春的暖和的好天气里,我登上了榆林的城墙。风把毛乌素沙漠的沙砾吹到城墙脚下,砌起一道缓缓的沙坡……墙下筑有窑洞,小小的院落十分整洁,晾有五色的衣衫。有放学回家来,还有下班的大人回家来,有鸡犬之声远远近近地传来。”古城墙是很多20世纪80年代之前出生的榆林人美好的回忆——“城墙宽而长,站???上面视野好,还可以放风筝。”如今的榆林城墙大多是后来重建,仅在东边尚存老城墙,看着残破,却依然坚固。
在城墙内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古街,老榆林人叫它“大街”(音gāi)。过去榆林只有这一条街,是最繁华的中心商业带,后来城市扩建,才相继有了二街和三街,渐渐成了新的地带。前两年市政府把大街规划成了步行街,街道两旁的房子都被修成古风,沿街商铺一个紧挨一个,杂货、衣服、豆腐坊……如今住在大街附近的多是老榆林城人,大街也成了他们的休闲场所。
老街是树干,由老街又生出枝蔓小巷。上百条巷道或曲或弯,或坑或凹,藏着鲜活的细节。初来乍到的榆林人往往被生动的巷名吸引。肉市巷、沙锅巷、仓巷、韦则巷、吕二师巷、豆腐巷、上帝庙巷、米粮市顶巷、贾盘石巷、曹腊肉巷……这些巷子或因一人而建,或因一物而兴。老街上从南向北排有六楼:文昌阁、万佛楼、新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每座楼都有一条巷子与之对应,以楼名命名。
当年老街上熙熙攘攘的景象如今并非无迹可循。傍晚在老街附近散步,高亢的陕北民歌隔着好几条巷陌传来,寻声而去,城墙根下人群聚集处便是源头。表演的民间艺人多是中老年人;独唱或二人对唱,伴奏的则更热闹,拉二胡、弹扬琴、击大鼓、吹唢呐,甚至还有拉小提琴的,简直一小型民间国际乐团。艺人们表演得抖擞,观众则听得入神。上了岁数的人们铺着小凳排开几行聚坐,更多的路人则围成一圈,观众走了又来,直到曲终人方散。对于远道而来的旅者,这古楼根下的一晚民间弹唱足以建构起一段有关边塞古城的想象。味儿有了,韵儿也有了。
东部人多少都听说过陕北的信天游、说书、道情之名,其实在榆林这座周匝九里九的古城里,还有一种融汇了江南丝竹和宫廷音乐的曲艺形式——榆林小曲。小曲的兴盛源于榆林过去的商贸繁荣。明清之际,随着外来移民增多以及地区环境渐趋稳定,榆林逐渐发展成为陕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商品集散中心。老街上,便汇集起了从事各门类手工业生产的工匠,以“榆林小曲”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曲艺由此兴起。
清康熙九年(1670),浙江嘉兴人谭吉璁出任榆林同知,他带来了家眷、使女,也将家乡的歌伎和乐器带到了榆林。镇守榆林的士兵亦有不少江南人。《榆林府志》记载,当时的榆林城内经常“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时有“羌笛吹新词,秦筝弄急弦”,说的便是这榆林小曲。 此后榆林小曲又吸收了陕北的民间音乐、俗曲,在榆林城内,学唱小曲蔚然成风。这是一种自我娱乐的演唱形式,没有职业班社也没有以此为业的职业艺人,从事演唱、演奏的艺人,基本都是城内的小手工业者,银匠、钟表匠、皮匠、鞋匠、木匠、中医、做火镰的、卖肉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会唱两句。榆林小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青的祖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测测达人试题认证心理学试题部分.docx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pdf VIP
- 医疗质量信息数据内部验证制度.docx VIP
- 面试技巧培训讲义(PPT-159页).ppt VIP
- 粤24GT013 螺锁式连接预应力混凝土方桩.pdf
- 轮机管理 (三级轮机长)考试复习题库资料(360题).pdf
- 2022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道德与法治(政治)试卷真题 (含答案详解,word首发版)+2021年试卷及答案.docx
- 口腔固定修复数字化模型制作技术规范.pdf
- 义务教育版(2024)六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26课 倒车防撞请注意 教案.docx VIP
- 密码学概述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