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化特点及启示
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化特点及启示
[内容提要]中世纪(公元8-18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印度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印度宗教格局由此发生变化。印度教在面对外来强势宗教时做出的反应是抵抗与妥协并行。印度教此时的自身发展基本可与帕克蒂运动划等号。在帕克蒂运动和苏非派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在经过长期的冲突与对立后,进入了相互渗透与融合的时期。中世纪印度宗教文化的特点有三。一是宗教冲突贯穿始终。二是冲突中存在妥协。三是独具印度特色的伊斯兰政体的形成。
[关键词]中世纪印度 宗教文化 特点 启示
印度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世界各主要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在印度,各宗教间的关系及不同信仰人群的相处方式,直接影响到其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本文以中世纪印度主要宗教发展状况及相互间关系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化的特点,以??认识中世纪时期印度社会的文化面貌,理解宗教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由此得到的启示,对不同宗教组织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认知及定位,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世纪的印度,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并行发展,在相互作用中诞生出新思想、新教派,乃至新宗教,它们之间经历了由排斥对立到共处相容的过程。在争取各自生存空间的博弈中,各宗教教派的思想进步者、智者圣贤孜孜努力,在竭力推进本教派思想发展的同时,寻找与其他宗教派别共生共存之道,显示出人类智慧的光芒。笔者从梳理与分析主要宗教的发展变化入手,尝试把握中世纪印度社会宗教文化环境的主要动向,并从它们间的互动关系中窥探思想潮流的走向。
一、印度中世纪宗教格局的变化
中世纪印度宗教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伊斯兰教的进入及其统治地位的形成,以及印度教的发展及其在面对外来强势宗教时做出的调整,具体表现为抵抗与妥协并行。
(一)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统治地位的形成
在阿拉伯穆斯林进入印度的初期,自8世纪起至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势力主要限于印度次大陆西北一隅,未对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明显影响。10世纪后期起,自中亚经阿富汗进入印度的突厥穆斯林替代了阿拉伯人的地位,在他们不断的进攻下,印度的政治、宗教格局开始发生变化,他们一边掠夺财富,一边用强硬手段传播伊斯兰教。和早期阿拉伯人将领土扩张和宗教传播并举的特征相比,在察合台突厥人建立政权的初期,伊斯兰教传播更大程度上服务于征服和统治目的,因此多采取暴力措施强迫本地人改宗并破坏当地的宗教建筑,以示自己的强势。但在政权确立后,即统治过程中,强硬的对立姿态只会激化冲突,引起暴乱。因此,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安抚民心、被当地人民所接受,才是首要任务。
伴随着中亚突厥人对印度的连续进攻,伊斯兰教苏非派也陆续进入印度,在吸收融合了本土宗教文化的成分后,逐渐成为民间传播伊斯兰教的主体力量。伊斯兰教通过民间及统治阶级两个渠道进入印度后,在印度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广大穆斯林从他国进入印度,其他地区的道德、信仰方面的优劣因素也同时来到此地。在印度改宗伊斯兰信仰的人,多为低种姓的弱势人群,改变宗教身份的目的是期望在社会地位及生活境遇上有所改观,他们既没有接受过纯正的伊斯兰教育,也不想摒弃固有的生活习惯,所以大都还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传统。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风俗习惯压过单纯的宗教信仰,由此在印度民间穆斯林群体中,夹杂进了地方色彩浓厚的“异端”思想。伊斯兰教苏非派在传人印度后,也受地方宗教文化环境的影响,“印度的伊斯兰教已被描述为‘实质上的圣人伊斯兰教’。在正统的信仰和实践活动占统治地位的时候,苏非的生活方式与印度教圣人的传统方式相契合,同时比起伊斯兰教核心地区,印度的人民更容易接受神社和陵墓崇拜。”苏非派主张宽容,普爱众生,宣传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强调个人修炼,对印度教的低级种姓和贱民具有很大吸引力。例如,苏非派契什提教团便是对印度穆斯林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教团之一。教团的创始人哈迦·姆因丁·契什提(Khwaja Moinuddin Chishti,1139~1235年)以阿季米尔(Ajmer)为中心进行传教,声名远扬,被称为“印度的太阳(Aftab-i-mulk-i-Hind)”,这为新兴的伊斯兰政权提供了很大的保障。但“事实上,在伊斯兰教产生和三次大传播③的时代,社会等级森严,贵贱对立严重,关于人们身份的偏见根深蒂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当时人和人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人们只能在精神上追求虚幻的平等。伊斯兰教的平等思想恰恰折射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严重不平等,曲折地反映了处于被压迫、被奴役地位的人民大众对于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是这种内心的理想,成为人们接受伊斯兰教的主动因素之一,由此为伊斯兰教的传播消除了障碍,为政权的巩固打下了基础。伊斯兰教宣传的平等主义,赋予伊斯兰教在印度传播的强大力量。尼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