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印度文学森林书写.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印度文学森林书写

印度文学森林书写   【内容提要】森林在数千年间一直是印度文学的一个中心场景。从上古的吠陀、史诗到中古诗人迦梨陀娑,再到近现代诗人泰戈尔,都有丰富的森林书写。诗人笔下的森林既有外在于人的纯自然的森林,更有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化的森林,特别是其中的净修林,既是修道场所,也是教育基地,具有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作用,在文学审美中形成了以追求解脱为标志的平静味。随着仙人文化影响的深入,森林栖居由修道方式演变成生活方式,成为简朴自然生活的象征。这样的森林书写是印度森林文明的结晶,其中蕴涵着原生态主义的思想和智慧。   【关键词】森林 净修林 森林文明 原生态主义   在世界各民族文学中,印度文学似乎对森林情有独钟。从上古的吠陀文学到近代诗人泰戈尔,森林一直是印度文学的一个中心场景。印度学者班瓦里指出:“印度人的意识被树木和森林所充满。你是否看到,比如在古希腊文学中,你很少发现对树木和森林的描写,而在印度文学诸如《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却充满这样的描写。人们总是处于树下。印度人民与树木之间的纽带是非常牢固的。”印度文学中的森林书写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值得认真探讨。   一   早在印度文明的发端期,印度文学就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产生于公元前15世纪的《梨俱吠陀》中不仅有大量关于森林的描写,而且有专门的森林颂歌。两大史诗更是森林文学的代表,《罗摩衍那》的主干情节和重要故事几乎都与森林有关,《摩诃婆罗多》的主人公也多次走进森林。佛教文学中也不乏森林书写。佛祖释迦牟尼求道、悟道和传教大部分都是在森林中进行的。因此,早期佛典和佛传文学中便少不了森林书写。佛教僧尼们的创作主要表现个人的出家生活和修行体验,由于他们的修行大多在山林清幽之地,其作品中也常常有关于森林的篇什。大诗人迦梨陀娑的代表性作品都与森林有关,其中有大量引人入胜的森林书写。他的创作将印度文学森林书写推向高峰。在这样的文化和文学传统中,不仅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文学有丰富的森林书写,散文叙事文学,包括早期的故??文学和后来兴起的小说,也大多以森林为背景。   近代诗人泰戈尔继承了这样的森林文学传统。他早期连续创作了《森林和王国》、《致文明》、《森林》、《净修林》等与森林有关的诗篇,收入1896年出版的诗集《收获集》中;后期又于1931年出版了题为《森林之声》的诗集。在诗集的序言中,诗人说自己听到了森林的声音:“它们的语言,是生物界的原始语言,其暗示渗入心灵深处,震撼千百年被遗忘了的历史;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也属森林的语言范畴——没有清晰的意思,然而,其间吟唱着一个个时代。”①正是这样,泰戈尔的《森林之声》,可以看作《梨俱吠陀》中的颂诗《森林》的现代回响。越过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是印度人世世代代森林情结的不断释放。   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涉及森林的方方面面。这些森林书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外在于人的纯自然的森林,二是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化的森林。   纯自然的森林书写,体现了印度文学善于发现和表现自然美的传统。所谓纯自然的森林,是相对于城市和村庄田野而言的广阔的树林。这样的森林首先是植物的王国,其作为审美对象也主要是森林植物。有学者认为:“森林美是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的森林植物的美,这就是说森林植物的美是森林美的主体和主要依托对象。”这样的关于森林美的定义,就是从狭义的森林概念出发对森林美的界定。印度文学的森林书写充分表现了森林植物的美,如迦梨陀娑笔下的雨季森林:   阵阵新雨驱散森林地区炎热,   四处迦昙波花绽放,如同欢喜,   树木枝叶迎风摇曳,如同跳舞,   盖多吉树萌发嫩芽,如同微笑。   诗人非常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森林树木的不同姿态和神情,表现出森林特有的形象美和韵律美。   森林不仅是植物王国,也是动物王国。动物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森林中没有动物,不仅影响生态平衡,而且从审美意义上说,森林也失去了很多活力和魅力。文学中的森林书写少不了动物的形象。《梨俱吠陀》称森林为“兽类的母亲”,这可以说是动物与森林亲密关系的最贴切的比喻。大量以动物为主要角色的寓言故事都发生在森林中,这些动物与其生活的环境一起构成森林文学的内容。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写般度族五兄弟流放森林,坚战提出要在大森林里找一处有许多鹿和鸟的地方,作为栖身之地。他们来到美丽的双林,坚战看到:“森林中的大树枝头上,孔雀、鹌鹑和成群的鹧鸪,还有林中的杜鹃,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声。”“林中有成群成群的大象,每群有象王带领。象王如同高山,有雌象陪伴,春情发动,颞颥流着液汁。”《罗摩衍那》对森林的描写更为细致,其中自然少不了动物的身影。就具体动物形象而言,佛教高僧吉得克长老对林中孔雀有细致的观察和描写:   头顶生美冠,孔雀有蓝颈。   游于卡郎林,引颈妙声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