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族文学中“父亲形象浅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家族文学中“父亲形象浅析

现代家族文学中“父亲形象浅析   摘要:在中国现代家族文学中,“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从“专制的符号”及“父亲”的缺席到“隐形父亲”,从情感的复杂及“父权”的丧失到“理想父亲”的出现,本时期文本中“父亲”形象或被颠覆、解构甚至篡弑或又被重新神圣化,不仅映现着历史流动中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的互动过程,也流露出现代作家流离于反叛与皈依之间的家园情怀。   关键词:父亲形象;缺席父亲;隐形父亲;理想父亲   中图分类号:I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9-0055-05   在家族本位制的中国,处于家族金字塔顶端的“父亲”因自然繁衍、伦理秩序及社会经济、政治等等各方面的天然优势而对整个家族成员拥有绝对控制权。费孝通先生曾将传统的家庭关系阐述为“父母子的三角”,“而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但是在现代家族文学的大量文本中,处在宗法社会家族血缘和政治体制顶端位置的父亲已经“不再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道德生活的向导,他们成了反面人物,成了被嘲笑颠覆的对象”,僵化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制符号,同时也成了文化精英们枪口前的准星。然而,五四作家经由对父权的批判进入到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批判的同时,却陷入了情与理、文学描绘与思想批判的矛盾冲突。在随之而来的三四十年代,渐行渐远的封建家庭却又成了人们心中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饱经战争创伤的人们试图从这个似乎触手可及的“寻梦园”里找到灵魂的皈依之处。本时期家族文学所塑造的“理想父亲”形象,既迎合了时代精神的呼唤,也表现出文化、审美选择的多元化。   一、“专制的符号”及“父亲”的缺席   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是其时代的反映,在文学创作和启蒙精神、革命话语及作家人生思考紧密结合的五四新文化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成为变革的矢的,特定的时代使普通的人伦关系简化为某种象征意义。与父权紧密相联的“父亲”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抑贬,奉了将令的作家们“通过赋予父亲以父权乃至整个封建专制思想的象征,以表现他们对整个父权和整个封建专制思想的批判”。   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书写曾留学东洋的田亚梅女士与留学期间结识的陈先生自由恋爱,却被其父——虔信“祠规”的田先生——以“祠规”相威胁,田先生身上所体现的虚伪自私和专横冷酷等封建父权思想揭开了五四文学审父的序幕。田汉《获虎之夜》中的魏福生,以极其残酷的方式扼杀儿女的自由与婚姻。冰心的《斯人独憔悴》里,身为军国要人的父亲化卿把在南京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的颖铭、颖石两兄弟禁铜在高门巨宅之中,凸湿当时社会父权的强大与冷酷。   出现在巴金笔下的高老太爷,更是把封建专制发扬到了极点。他要求高家所有的人都要绝埘服从他的意志,他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不允许家里有一点“不和谐”之音。觉慧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生运动,他大加训斥,下令把觉慧囚禁在家里。让男孩子读《礼记》、《孝经》,女孩子读《四女书》,企图制造一些听命于专制君主的忠顺奴隶。爱情婚姻问题上,他顽固的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主婚,幼辈不得过问——这是天经地义得道理,违抗者必受处罚。”因此抓阄决定了觉新的婚事,义私自安排觉民的婚姻。觉民坚决不从,就让觉慧顶替觉民。他不仅在家里牢牢守住封建专制的堡垒,绝不让新时代的民主气息吹进来,而且在社会上还与一些冥顽不化的守旧派——孔教会的头目冯乐山之流打的火热,还要把家里的丫鬟当作礼物送给老朽冯乐山,结果逼死了鸣凤,又牺牲了婉儿。   在另外一些作品中,张扬个性解放、争取婚恋自由的青年男女的“父亲”大都缺席、早逝,或者未做明确的交代,改由母亲、兄长与其他家庭长辈替代缺席的“父亲”。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中的母亲,多次乞灵于“你爹爹”的遗命,要挟儿子接受其包办的婚姻;冯沅君《慈母》中的母亲,也以“你们要代我想,我要是这样做了,怎有脸再见你们的伯叔们”奉劝、控制自己的女儿。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篇之作《狂人日记》是鲁迅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宣言。文本中以封建伦理家维护者的身份出现的是“大哥”,狂人根据中国令人心酸的现状和进化论的根本原理规劝大哥,却引起了大哥想象不到的惊讶和愤怒。于是大哥终于公开地承认狂人是个疯子,但是狂人却认为把疯子的名目罩上自己不过是他们巧妙的借口,因为疯子正是如“大恶人”、“犯人”般的被吃的借口。而且狂人回忆起5岁时即被吃的妹子可爱可怜的样子,而大哥,母亲,甚至自己也是吃了妹子的,当狂人发现“吃人”的欲望甚至渗透到相爱的家族关系。他感到深邃的绝望和悲哀。   上述文本中,“父亲”虽然缺席,其阴影却始终笼罩于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心灵深处,母亲、兄长及叔伯们不仅自觉成为“父亲”的化身,以父之名代使“父亲”的权利,而且“由于其外在形象在作品中的消隐,更显示出了父权的广泛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