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欧洲文化身份建构.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米兰昆德拉欧洲文化身份建构

米兰昆德拉欧洲文化身份建构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欧洲文化身份;欧洲小说;中欧;法国作家   摘 要: 从政治信仰破灭、丧失家园,到流亡异邦、身份和作品遭遇双重误读,昆德拉面对的始终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异质文化空间。为了弥合差异、从边缘走向中心,昆德拉努力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文化身份。从对塞万提斯以来欧洲小说传统的皈依,到建构中欧文化身份以及对法国文化的依恋和守护,昆德拉一直力图在精神上回归欧洲,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欧洲文化身份。   中图分类号: I106.4;I10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13   On Milan Kunderas European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XIE Hu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Key words: Milan Kundera, European cultural identity; European novel; central European; French writer   Abstract: From the disillusion of his political faith and losing his homeland to being in exile and identity and works with the dual misreading, Kundera was always facing an expanding world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s. In order to bridge the difference and go to the center from the edge, Kundera has been working hard to construct a legal culture identity for the self. From returning to the European novel tradition since Cervantes to Central European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o be attached to the French cultural, Kundera has been trying to return to Europe in spirit and construct his legal European cultural identity for himself .   米兰·昆德拉(1929-)的“东欧身份”、“流亡身份”、“持不同政见者”身份,曾一度左右着欧美   批评界对其作品的解读和接受。1968年,昆德拉的长篇处女作《玩笑》法文版在法国问世,时任法国文化部部长的路易·阿拉贡亲自撰写前言,称“《玩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1]VI把它看作是对捷克现实的直接反映,是控诉斯大林时代罪恶的一份证词。小说出版三个星期后就发生了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   ①   ,法国读书界满怀激情地接受了它。此后,昆德拉在法国又相继出版了《好笑的爱》(1970)《生活在别处》(1973)《告别圆舞曲》(1976)等小说。这些小说大都以捷克政治现实为背景,对东欧极权政治进行了严厉的抨击。由于当时的东西方“冷战”背景,昆德拉的“东欧身份”备受关注, 批评界对其作品的解读几乎千篇一律是政治、意识形态式的,其作品的美学意义完全被政治意义所遮蔽。   1975年,昆德拉和妻子流亡到法国后不久,就意识到西方对于其作品及身份的误读。从早年的政治信仰破灭、丧失家园,到后来被迫流亡异邦、身份和作品遭遇双重误读,昆德拉面对的始终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异质文化空间。为了弥合差异、从边缘走向中心,昆德拉努力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文化身份。从对塞万提斯以来欧洲小说传统的皈依,到建构中欧文化身份以及对法国文化的依恋和守护,昆德拉一直力图在精神上回归欧洲,为自我构建合法的欧洲文化身份。   一、皈依塞万提斯以来的欧洲小说传统   昆德拉离开自己的祖国捷克时已经46岁,对故国的记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割去。作为一个移民者,又必须在新的国度扎下根、继续生活下去。为了在异国他乡重构自己的合法身份,重新找回可以皈依的精神家园,昆德拉将目光转向了“欧洲小说”。对昆德拉来说,小说是“欧洲的产物”,是“最欧洲化的艺术”,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现代欧洲的伟大发明,代表着欧洲精神的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