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视觉人类学三个维度
视觉人类学三个维度
摘要:看或被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就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在场观看?观看者和被观看者处于什么关系?透过我们的观看,呈现的是自己文化的影像记忆,还是现实人文的多重镜像?我们的图像如何具有我们的文化特质等问题,本文结合2009年在昆明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研讨情况,对“我看人,人看我;我看人,也看我;我看人怎么看我”三个视觉人类学角度做些论述,以期和学界同仁分享大会研讨成果。
关键词:视觉人类学;我看人;人看我;我看我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1-006-06
2009年 7月27日—31日,号称人类学民族学奥运会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在昆明召开,有来自国内外的三千多学者参加。大会分为若干论坛,影视人类学是其中规模最大的论坛之一,有18个专题组。“视觉表达和跨文化观察暨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影视人类学论坛引起较大反响的专题组之一,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美术馆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笔者和法国亚威农艺术学院雅克·德冯特(Jacques Defert)教授、摄影理论家李媚教授共同主持。本专题组有来自中、法、美、日等国的40多位学者参加,根据论文内容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我看人:谁是我?谁是他者?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第二单元为“人看我,我看我:本文化持有者自述和视觉分享”,第三单元为“我看人,人看我: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对视与对话”。
研讨会开始,笔者作为执行主席做《我看人看我》的专题主持开场白,笔者认为,看或被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问题是,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在场观看?观看者和被观看者处于什么关系?透过我们的观看,呈现的是自己文化的影像记忆,还是现实人文的多重镜像?我们的图像如何具有我们的文化特质?已故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关于“我看人,人看我”的人类学观察,从视觉人类学角度可以在不同的断句情况下理解:我看人,人看我;我看人,也看我;我看人怎么看我等等。这是本专题组研讨主题策划的一个??构性考虑。
一、我看人:谁是我?谁是他者?
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 研讨会是对尘封半个世纪的摄影大师庄学本影像的多学科学术研讨。庄学本作为中国现代影视人类学的杰出先行者和摄影艺术家,他的摄影考察以及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历史丰富性以及文化、艺术品质,无疑值得后人发掘与研究。本次会议研讨主题为:20世纪初中国的西部开发和边地摄影、庄学本与中国人类学摄影、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他者观看的多种方式、民族学: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的人类学考察、中国历史中的影像人类学考察、人类学考察与摄影方法等。参加本单元研讨的学者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通过庄学本的摄影,从不同学科背景进行了视角不一的阐释。
庄学本影像的重要发掘者李媚首先介绍了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庄学本特展”和刚刚出版的《庄学本全集》(2009),她在《观看的观看——庄学本拍摄的肖像阅读》中,通过从庄学本肖像的阅读,寻找庄学本影像的来源以及审美趣味。同时通过庄学本与爱德华·柯蒂斯(Edward S. Curtis)的北美印第安人,C·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1922—1949年之间在中国西南、西北部进行的人类学影像考察中肖像的比较,对他们的观看以及我们当下的观看与情景进行分析。从而对观看的伦理,观看的观看做了自己的阐述。
20世纪以来,民族学人类学学者运用近代西方科学体系对西部少数民族进行的研究,都严格遵循学科规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些严格的学术规范,也掩盖了那些鲜活的面容和动人的故事。所幸的是,摄影家庄学本用数千张照片和生动的游记,为我们保存了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瞬间。为此,中山大学麻国庆在《视觉的表达与鲜活的多民族生活世界的再现——以庄学本的田野调查和摄影作品为例》谈到,从1934年开始,庄学本就先后在当时的四川、青海、陕西、甘肃等地考察并摄影,1939年又在西康省考察。他的照片中,保留了藏族、羌族、彝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纳西族、苗族、傈僳族的大量影像,同时,他还完成了《羌戎考察记》、《西康夷(彝)族调查报告》、《良友·新西康专号》、《康藏猎奇记》、《康藏民间故事》等脍炙人口的游记。这些充满张力的照片和生动活泼的记载,提示我们在当今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要更加关注和尊重影像及其背后那些生动的人生、那些社会自身所拥有的活力。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民族志影像在影视人类学中也具有重要位置。邓启耀的《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庄学本》分析了庄学本十年的民族志摄影作品,认为其数量巨大,质量上乘,系统性强,堪称经典。从人类学角度观之,其作品竟然在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都有影像“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