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战争主题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到灯塔去》战争主题解读

《到灯塔去》战争主题解读   摘 要: 伍尔夫不仅在小说的创作形式、艺术手法上锐意革新,还在小说的创作主题上深入挖掘,勇于探索。《到灯塔去》是她的代表作,充满了她思想成熟时期的哲学阐述与伦理思辨,蕴含了丰富多元的创作主题,其中的战争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她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 《到灯塔去》 战争主题 结构设置 人物塑造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1927)写于她思想和艺术的成熟时期,既体现了她日臻成熟的意识流创作技巧与诗化语言的运用,又映射了她个人的思想倾向和精神旨归。伍尔夫在1925年5月14日的日记中曾提到自己对《到灯塔去》的设想:“这部作品相当短,要写出父亲和母亲的性格,以及圣·伊夫斯群岛,还有童年及我通常试图写入书中的一切东西——生与死等。”[1]作为一部自传性的小说,书中以她的家庭为原型塑造了拉姆齐一家,并探讨了她长期思考的女性主义观点、时间与空间及生与死等主题。作为暗线的战争主题在小说中被铺设得十分巧妙,以至于可能会被很多读者忽略,但这部小说其实暗含了“传统战争题材小说的主题:天真与经验、童年与成熟、理想主义与理想的破灭”[2]。本文将着重从结构的设置和人物的塑造两个方面探讨小说的战争主题。   一、结构的设置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到灯塔去》共分为“窗口”、“时光流逝”和“灯塔”三部分。表面上,从情节的发展看,这部小说仍然遵循了传统的物理时间顺序,讲述了拉姆齐一家十年间的变化;但实际上,伍尔夫在结构设置上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时间,打破了时空界限,采用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渗透的交叉式叙述结构,使全书行文简单又不乏张力。第一部分只记录了一家人某个黄昏的活动,却占了上百页的篇幅;第二部分的十年跨度被作者有意浓缩成了二十多页的内容;第三部分只描述了某个上午的简单活动,篇幅却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二。前后两部分简单的场景、淡化的情节被人物一系列的思绪、回忆而充盈,几个小时的物理时间包含了无限的心理时间,中间部分的十年变迁却在作者刻意地客观描述下一笔带过,形成了“长——短——长”的结构。这恰好符合奏鸣曲式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第一主题的变奏曲再现”的结构,与“和平——战争——和平”的人类社会发展主旋律也是不谋而合的。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和平与战争交替更迭的过程,其中在时间的历程上和平是主旋律,战争是小插曲。正如第一部分描述的那样,拉姆齐一家人在海边的度假平静悠闲,拉姆齐先生在思考哲学命题,拉姆齐夫人在为灯塔的看守人的孩子织袜子,孩子们在屋外嬉闹玩耍,朋友们在户外散步作画,这普通却温馨的家庭生活正是和平年代无数家庭的一个缩影。第二部分,作者以一场睡梦指代了这个家庭十年的沧桑变幻,“所有的灯火都熄灭了……黑暗无边的夜幕开始降临”[3]。篇幅短小却承上启下,这深沉压抑的黑暗正是对战争的无情映射。第三部分描述的场景与第一部分非常相似,作者对和平生活的渴求与希冀使她有意把前后两部分的篇幅拉长,详尽地描述了和平安逸状态下人们的内心思维状态,这种“主观真实”的描述是温情动人的;中间部分的客观的冷冰冰的描述相对较短,暗示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恨与厌恶。其中对安德鲁在一战中死亡的描述冷静克制,致使战争的残酷跃然纸上,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又何谈拉长战争时限呢?“炎热的盛夏,玫瑰花儿无比鲜艳,阳光把它的影子清晰地投射在墙上,突然什么东西砰的一声坠落下来,打破了寂静、冷漠、完整的气氛。(一颗炸弹爆炸了。二、三十个小伙子在法国战场上被炸得血肉横飞,安德鲁·拉姆齐也在其中,总算幸运,他立即死去,没受更多的折磨。)”[3]突然的声响打破了平静,作者将战争与和平自然地对照起来,毫无牵强附会,年轻人的死亡紧接着盛夏的玫瑰与阳光,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形成了强烈的意象冲突。因此,作者精心设置了“奏鸣曲式”的结构作为行文的暗线,向读者传递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憎恶。   二、人物的塑造揭示了战争的无奈   伍尔夫虽然在这部小说中极力淡化情节的叙述与人物的塑造,但通过一系列人物意识流动的交叉叙述,还是能看出战争给人们的心理及性格带来的巨大影响。经过十年的战乱,现实似乎对每个人都失去了意义,生活似乎变得虚幻和无所适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在成长,从天真无邪到老于世故,从理想主义到理想破灭,从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   十年前,拉姆齐先生过于理智而显得不近人情,一心沉溺于虚幻的哲学思考中,对待孩子冷漠不耐烦,还时刻需要妻子的鼓励和安慰。当小儿子詹姆斯想去灯塔时,他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说天气不好去不了。儿子童年时充满了对他的怨恨,觉得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暴君”[3]。而詹姆斯依赖母亲,憎恨父亲一来就夺走母亲全部注意力的行为,认为父亲像一把饮血的弯刀,“把刀子往他们母子中间砍下来”,砍断了他和母亲的联系[3]。女画家莉丽一直想画一幅拉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