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重要价值.doc

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重要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重要价值

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重要价值   民俗文化,是普通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汉书·王吉传》中有记载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1]这充分说明,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斑斓多姿。它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国民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不仅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的学生。《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2]《中国民俗文化》还成为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模块课程之一,共有7个单元,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简短的导言、梳理探究及相关链接,以便更直观而生动地引出民俗现象,或提供更多的民俗资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市场化、经济化。中国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传承文化为主要任务的语文教育来说,中国民俗文化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冯骥才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文化包括两个部分——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主要是给我们力量、思想、精神,是一种父亲文化,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体文化,给我们情感、血肉、特征、凝聚力、亲和力。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3]中国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中国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民俗风情,获得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与语文基础知识,其中还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使得它在陶冶学生情操、热爱本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离骚???,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以及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在这首政治抒情诗中,楚辞风貌一展无余,而当时楚国的民俗风情也与文中的华美辞句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相得益彰。若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适当讲解艾草幽兰、江离辟芷、申椒菌桂等具有楚文化代表的风物,穿插讲解后羿畋猎、凤皇(同“凰”)受冶、灵氛占卜等神话传说,同时结合端午节的来源、包粽子、赛龙舟等纪念屈原的传统活动,以及国家现在对传统民族节日的高度重视等,则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内涵,还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热爱本民族文化,引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明辨是非,击浊扬清。   神话《女娲补天》收编在中国经典文化研读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中,其中强烈的“地母意识”、“灵石意识”以及“补天情结”,是我国古代先民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并有意、无意地征服世界最具根本意义的精神成果,中华民族信仰上的共祖意识、政治上的国家意识、文化上的民族意识、情感上的认同意识、心理上的崇母意识等无不源于此。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为民族凝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强基石。   二、塑造和健全品行人格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可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题内之义,塑造学生健全良好的品行人格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饱含浓厚民间文化气息的鲁迅小说《药》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该作品通过华老栓、夏瑜形象的描写,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人民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小说中华老栓为救治身患肺痨重病的儿子买来人血馒头,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这些在当今社会人们是无法理解的。但是这与历史上的祭祀民俗是有着重要联系的。鲁迅在《狂人日记》及散文《范爱农》里都写到了清末革命者徐锡麟心肝被吃的事,也曾写到:“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注:“散胙”原指旧时祭祀仪式完成后,发给参加者祭祀用过的肉。)鲁迅把“散胙”引申为先驱者牺牲后,民众从精神、心理上对他们的利用。在小说中,人血馒头成为联接作品丰富内涵的审美物象,一个凝结着作品“张力结构”的艺术道具[4]。作品中塑造的麻木不仁、愚昧落后和不觉悟的冷眼“看客”,对于树立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形成和确立人生价值   民俗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做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如忠、孝、仁、义、信、和、敬、恩、序、别、助人为乐、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投桃报李等调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