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乡村四月》文本解读谈古诗教学“语用”点选择
以《乡村四月》文本解读谈古诗教学“语用”点选择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的“语文实践”指的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古诗教学又该如何立足于“语用”点,挖掘出古诗文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以体现古诗类文本的语用功能?
古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该类文本时,对于诗文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就古诗教学而言,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文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乡村四月》,谈谈自己对该诗的教学解构和语用点的选择。
一、关注选词,体悟用词之精妙
叶圣陶说:“字字为语乎,语语悟其神。”吕叔湘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就是语言。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关注语言,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要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古诗人在遣词造句时,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讲究推敲字词,诗人翁卷亦如是。《乡村四月》描写了四月的江南,绿色遍布各处:竹林里、小溪边、房前屋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而在绿色的原野上,是纵横交错的河渠,一道道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这江南美景的渲染,靠的是诗人翁卷的精炼用词。
首联“绿遍山原白满川”,该句中一绿一白,尽显山原与平地的色调。诗人用“遍”来形容绿的多、绿的饱满、绿的丰富,尽显颜色的张力。诗人对于“遍”字的运用,想必是经过一番琢磨推敲的。如此用词,便是该诗彰显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用炯炯慧眼去捕捉文本中这样特别的地方,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适时提醒、巧妙点拨,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在初读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 首先,让学生交流各自吟诗时,脑海中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到处都是绿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后,我又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看到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满是绿色的世界,进而指导孩子齐读“房前屋后满是绿,这就叫——”“山坡原野遍布绿,这也叫——”。
这些环节之后,我又指导孩子朗读该句体会“绿遍”。“你只读绿了一个角落”“山陵仿佛被你读绿了”“原野也被你读绿了”“让绿布满整个乡村吧,一起读”,通过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在读通、读懂、读美古诗文的同时,也体悟到诗人在行文时“遍”字运用之精妙。
二、关注经典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在进入文本时,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敏感和警觉,在文本解读时,要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子规声里雨如烟”,诗的颔联写雨。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是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文描绘的初夏景色,笔触是细腻的,意境是朦胧的,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用“子规”这一意象?这是我在解读文本时的一处疑惑。在查找资料后,我了解到“子规声”在诗歌里具有引发人哀怨的特殊内蕴,或陈述游子思乡之情,或来表达故人离别之,或诉说冤屈之愤。李白《蜀道难》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云“杜鹃啼血猿哀鸣”都是以杜鹃啼叫声表现人的悲伤情感。而这里的“子规声”,在烘托出四月景色的特点的同时,我也解读出了翁卷在细雨中透露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试想:如若仅仅为了表现初夏江南的朦胧美,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上“燕子声里”亦或是“牧笛声里”?在了解了诗人放弃幕僚生活,沦落江湖,以布衣终的生平,在品读了诗人的写实之作《东阳路旁蚕妇》中刻画的蚕妇辛苦生活的形象后,我更加确定,翁卷在选择“子规”这一意象吟咏田园生活之时,更饱含着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透露着对“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一残酷现实的淡淡忧伤。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意象选择的重要性,我别具匠心地在教学该诗时,选择了这样的环节。“春夏之交的田间地头,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然后出示了下列诗句: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斜光照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QB∕T 5775-2022 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剂 氯化钠.pdf
- 24秋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配湘教版)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pptx VIP
- 生命体征测量ppt(共69张PPT).ppt VIP
-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ppt
- 欧姆龙PLC-CP1E的中文手册.pdf VIP
- (正式版)D-L∕T 1870-2018 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规范.docx VIP
-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_气候第一课时.ppt VIP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次月考卷 1、3单元(江西专用)(原卷+解释)2025-2026学年 统编版.docx VIP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_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ppt VIP
-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