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回顾与前瞻.docVIP

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回顾与前瞻.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回顾与前瞻

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回顾与前瞻   摘 要:十七大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愈加重视,围绕“什么是社会建设”、“为什么进行社会建设”、“怎样进行社会建设”等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文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的重点、着重关注的问题进行有前瞻性的思考。   关键词:十七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理论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3-0018-05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七大”)将社会建设问题单列一章加以强调,再次促动了学界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热潮,学界在多个研究领域对社会建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中以“题名”为“社会建设”查询了十七大前后五年的相关论文数据,并进行了比照分析,可以看出近五年的社会建设研究呈现以下特点:首先,成果数量丰硕。十七大以来,截止到2012年4月社会建设理论研究论文数量为6551篇,数量高于十七大前五年的5852篇。强调指出:十七大以来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内容趋向具体深入,由研究初始的全方位散网式的研究模式转向了具体专业领域,尤其是对社会管理的研究比重突出,十七大前、后五年研究成果分别为1132篇、6166篇,近两年成果更加显著,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有2403篇,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有2133篇。其次,涉及学科领域广泛。自社会建设理论提出之日起,中国知网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总库中的78个学科子库都有关于社会建设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国政治及国际政治领域”的论文成果居于领军地位,且在十七大后成果增长迅速,占总比重由20%发展为32%。“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经济体制改革”、“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管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学”等学科论文成果也占有较大比重,在十七大前后分别是:10%、11%、9%、7%、7%、5%、9%。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的学科针对性越发凸显。当然,各个学科并非孤立存在,许多成果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的交叉研究。最后,主题研究逐步深入。十七大前、后五年社会建设主题研究主要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民生、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展开。其中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数量在十七大前后差距不大,分别为761篇、1113篇,76篇、121篇,9篇、18篇,而对“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民生”问题以及对“相关人物思想”的研究在十七大以后得到更多重视,论文成果数量明显增加,十七大前后分别为173篇、1001篇,10篇、41篇,0篇、102篇,29篇、74篇。   一、十七大以来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明确相关范畴是研究理论的基石。   1.社会建设理论中“社会”的界定   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对“社会”的界定,主要体现为二分法和三分法。二分法:“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在内的概念。狭义的‘社会’则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平行并列,相互对立的概念。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是狭义的社会,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三分法:陆学艺将社会界定为大社会、中社会和小社会。大社会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社会概念,把自然界之外的人类活动领域都称作社会领域。它从内容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狭义的社会,从范围上等同于国家整体。中社会是和经济相对应的社会概念。它把经济发展之外的领域称作社会发展领域。小社会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社会概念。它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不仅区别于经济,也区别于政治和文化领域;不仅区别于个人,也区别于国家。[2]童潇则把社会分成泛义、广义和狭义三个层面。狭义社会是指“公民社会”,即是与国家、市场相对应的一个部门,具体指的是社会组织、基层自治单位这样的自治体。[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社会建设”的内涵   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建设界定在学界被普遍认可。“广义的社会建设,指整个社会的建设,即包括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思想文化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在内的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建设。狭义的社会建设则着重指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子系统并列的社会子系统的建设和管理。[4]十七大以来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的专业性促使对社会建设内涵的研究也呈现学科特点,学者们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角度诠释了社会建设的内涵。如:卢卫红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