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王羲之《得示帖》“形式”与“情感”
浅议王羲之《得示帖》“形式”与“情感”
【摘要】王羲之的传世作品均是由后代临摹而流传下来,其中,尤属唐代双钩临摹本为最精。《得示帖》便是唐代摹本墨迹,也是王羲之手札中一件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得示帖》不仅具有高超的技法,而且是一件兼具“情感”与“形式”的佳作,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羲之;得示帖;形式;情感;书法创作
《得示帖》是王羲之手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件手札。全文共四行,计32字,此帖与《丧乱帖》和《二谢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现存日本。该帖是王羲之的行草书的代表作,或行或草,时断时连,中侧并用,方圆兼施。不仅具有高超的技法,而且是一件兼具“情感”与“形式”的佳作,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一、《得示帖》的内容释文与历史背景
《得示帖??全文共四行,计32字,是一封寄给朋友的信。原文如下: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大意是:收到来信,知道您病还未愈,心里很挂念。我身体也不好,明天如果有太阳,我才能出门,因为不想遇上雾气。等待(五石散)药性发散(身体恢复)。王羲之敬上。
“顿首”是古人书信中常用的敬语。“迟散”之意多有争议。张大春先生在2012年11月11日的《上海书评》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字不通书不成》的文章,认为“迟散”是“蹒跚”、“徐行”之意。①笔者结合信中的“不欲触雾”以及魏晋时期的服食(五石散)习惯,认为“迟散”意为等待寒食散药性散发比较合理。“迟散”一语在王羲之书札里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试举一例:热日更甚,得书,知足下不堪之,同此无赖,早且乘凉行欲往迟散也。②魏晋时代上流社会流行服食养性,大抵是由于美容、治病、壮阳、延年益寿等需要。据余嘉锡《寒食散考》中引皇甫谧《寒食散论》的记载,寒食散性烈,服用后会感到燥热,所以服药后需要在寒凉的环境中进行调节,以使药性散发、排出毒气。③据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卷十三云:“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 ④ 葛洪所不欲冒之的“大雾”与《得示帖》中的“不欲触雾”含义相同。可见“触雾”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有害健康的。另据祁小春先生在《王羲之为何‘不欲触雾’》一文中阐述,“当时有禁忌‘晨行触雾’的习俗,至于‘雾’为何令人生畏?大概如上所记,与古人相信‘雾’中有‘瘴’气有关、、、、、、由‘触雾’引出饮酒令人联想起饮酒与服食的关系,这似乎又可为帖文最后的‘迟散’(服食后等待发作)一语作诠释了。” ⑤如此看来,此札中所说的情况便与服食之事完全相契合。那么,“迟散”的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得示帖》的“形式”与“情感”分析
情感与形式的表现是所有艺术中最根本的问题。近代西方美学中,康德认为“在所有美的艺术中,最本质的东西无疑是形式。”进入20世纪,“形式”成为西方美学的中心话题,各种思潮流派纷呈。形式主义之父罗杰?弗莱提出“有意义的形式与表现性的形式”,阿恩海姆提出“格式塔倾向完型形式”,苏珊?朗格则说:“艺术是人的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⑥他们都从不从角度阐述了“形式”的重要。笔者认为,我们既强调形式,又要注重情感,情感离不开形式的表现,形式离不开情感的激活,情感与形式应当是统一的。
王羲之《得示帖》就是一件兼具“形式”与“情感”的佳作。首先,《得示帖》在处理字“形式”方面的手段非常丰富。比如“示”字下主上次,左下点与竖厚重紧密、右下点轻灵空荡;“犹”字左主右次,左部双撇相聚,右部虚化简约;“散”字左主右次、左收右放、左实右虚。这些字通过点画关系的巧妙调整形成视觉中心点,即字眼,呈现变化与统一、灵动与安稳、形散而神不散的妙构。其次,《得示帖》在“情感”的处理上也是匠心独运。首行“得示”二字非常平稳端正,接下来“知足下”三字一气呵成,不加停顿,而且取势右下方,是情感的第一个爆发点,到“犹”字则延伸到纸边,而“未佳”两字则把前面的“势”拉了回来。第二行“吾亦劣劣”又是一气呵成,体现了情感的变化。“明日出”端庄平正,近乎楷书,“乃行”二字右侧取势,打破了上面的平正。第三行的“触雾故也”则字字独立,且突然放大,形成了视觉中心点;而“迟”字向左倾斜,而且用细线表达,与上面的粗重形成对比,第四行的“王羲之顿首”又是一组连贯的草书,达到了最后的情感变化高潮。该帖虽然时行时草,看似率意洒脱,实则匠心独运。通篇或行或草,时断时连,时大时小,中侧并用,方圆兼施,忽简为草,忽繁为行,或连成一片,或字字独立,兴之所致,变化无穷,感情收放自如,显示出王羲之思绪的起伏跌宕。既有“形式”的意义,又有“情感”的特征。“情感”与“形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三、《得示帖》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借鉴意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