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92406151_杨金霞_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ppt
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 ? 遗传 ?2008年?第7期 ? 寻常性鱼鳞病(Ichthyosis vulgaris, IV)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病 ,通常在出生后一年内开始起病, 临床特征表现为皮肤干燥, 四肢伸侧及躯干部有灰褐色或深褐色蛇皮状鳞屑, 中央固着, 边缘游离, 也有鳞屑呈灰白色, 带有云母状光泽。 相关的特征还包括掌跖高度线性化、不耐热性、遗传性过敏症和毛周角化 . 国际上报道其发病率为1︰250到1︰5 300之间[1], 中国人群中这一数字达到2.29%[2]。 已作研究 早在20年前, 就有证据表明丝聚合蛋白(Profilaggrin)在寻常性鱼鳞病的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3]。 有研究发现寻常性鱼鳞病患者的丝聚合蛋白原、丝聚合蛋白减少或缺如; 还有研究人员在寻常性鱼鳞病病人中发现丝聚合蛋白mRNA减 少[4, 5]。 2002年, Compton等[6]对2个寻常性鱼鳞病家系进行了定位研究: 对其中一个家系以颗粒层缺失为表型, 分别按显性与隐性两种遗传方式进行连锁分析, 在D1S1664得到最大LOD值3.6(显性遗传模式), 在D1S2346和PFCA得到最大LOD值3.4(隐性遗传模式) 2003年, Zhong等[7]研究了2个中国IV家系, 将其致病基因定位于1q22上 2007年, Liu等[8]也研究了2个中国IV家系, 将其致病基因定位在10q22.3~q24.2 。 Smith等[9]研究了7个分别来自爱尔兰、苏格兰和美国的Ⅳ家系, 发现1号染色体上的丝聚合蛋白基因 filaggrin (FLG) 突变(p.R501X 和c.2282del4)可以导致Ⅳ的发生, 从而首次克隆了一个Ⅳ的致病基因, 进一步研究证实FLG基因突变导致半显性(Semidominant)性状发生, 杂合突变所致的寻常性鱼鳞病症状较轻或不完全外显, 而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的寻常性鱼鳞病症状较重。 Gruber, Sandilands, Nomura, Hamada等[10~14]又相继报道了FLG基因突变导致寻常性鱼鳞病。 本研究收集了两个Ⅳ家系, 我们对其进行了1号和10号染色体2个已知Ⅳ位点的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与连锁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两个无亲缘关系的寻常性鱼鳞病家系, 分别来自湖南洞口和湖南溆浦, 均遗传了4代(图1), 各家系成员都经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医生严格检查。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家系1和家系2分别采集了26个和21个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各10 mL(家系1中Ⅲ-6未采到血样)。 1.2 方法 1.2.1 外周血DNA提取 常规苯酚、氯仿抽提基因组DNA, 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 1.2.2 基因组扫描和基因分型 参照Marshfield数据库选取1号和10号染色体上已知Ⅳ位点的微卫星荧光标记引物进行扩增。 在5 mL反应体系中进行多重PCR, 包含30 ng gDNA, 10×PCR缓冲液0.5 mL, 10 mmol/L dNTPs 0.1 mL, 25 mmol/L MgCl2 0.6 mL, 每条引物80 pmol和0.2 U GOLD Taq酶。PCR产物在ABI3100测序仪上电泳, 数据分析和基因分型分别用GeneScan3.0和Genotyper3.7软件。 1.2.3 连锁分析 利用Linkage5.1软件计算疾病位点和各微卫星标记位点之间的两点LOD值。对家系1, 首先按18人进行连锁分析(Ⅱ-8、Ⅲ-10、Ⅲ-11、Ⅲ-12、Ⅲ-13、Ⅲ-14、Ⅳ-7、Ⅳ-8不计算在内), 其中患者9人, 正常个体9人; 然后, 按26人进行连锁分析(Ⅱ-8假设为表型正常)。对家系2的21人进行连锁分析, 其中患者12人, 正常个体8人, 另有1人(Ⅳ-7)表型不确定。家系1和家系2分析时疾病都设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 外显率设为90%, 疾病基因频率设为0.0001, 男女重组率设为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1.2.4 构建单体型图 为了确定家系1疾病基因的最小候选区间, 根据微卫星标记的基因分型结果, 利用Cyrillic软件构建单体型后, 再进行校正 2.1 临床资料 家系1:15人诊断为寻常性鱼鳞病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9人, 女性患者6人, 从遗传方式看,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1A)。 图1 家系1和家系2系谱图箭头所示为先证者。 图2 先证者临床特征和病理切片图 2.2 连锁分析结果 家系1:为了避免Ⅱ-8对连锁分析的影响, 首先按18人进行连锁分析, 利用两点法计算疾病位点与1号和10号染色体上的各微卫星标记位点之间的LOD值, 结果显示: 在D1S498处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