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县级政府社会治理质量的测度标准研究.docx
PAGE \* MERGEFORMAT 122
县级政府社会治理质量的测度标准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我国自秦汉以后历朝历代的政权体系都把郡县作为国家的治理基础。县级政府在中国五级政府(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乡镇政府)体系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连接城乡,既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单位,又是政府具体管理的集合体;既是管辖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又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处于各种关系的交接位置。“郡县治,则天下治;郡县安,则天下安”[东汉]荀悦撰《前汉纪》,前汉孝惠皇帝纪卷第五,“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制,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从制则天下安矣。”引申为:“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进而引申为:“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在当前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国家诞生以来,国家内部就存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张力,在此情况下如何约束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自利行为,以保证和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是国家治理中的核心问题。”范逢春.道德祛魅、理性附魅到正义返魅——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哲学解读[J].社会科学研究, 2014(6).当然,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与转型的现实境遇中考量
[东汉]荀悦撰《前汉纪》,前汉孝惠皇帝纪卷第五,“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制,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从制则天下安矣。”引申为:“郡县治民,从制则天下安矣”,进而引申为:“郡县治,天下安”。
范逢春.道德祛魅、理性附魅到正义返魅——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哲学解读[J].社会科学研究, 2014(6).
1.1.1选题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03). 社会治理被界定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01-03).
一、政府的社会治理问题是世界各国公共治理中的热点与焦点话题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把“治理”界定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61.。解剖“治理”的内在意蕴,可以发现其既指迫使公众服从合理合法的显性制度与规则,也包括引导公众认同符合其利益的隐性契约制度。根据俞可平教授的理解,“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61.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等都力图通过政府改革探寻有别于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在理论范式构建及实践模式运作上都显示出了一种相似的趋势:致力于政府、市场、社会的有效合作,在社会治理上推进治道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改革上比较激进的西方各国政府提炼出了“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Less Government,More governance)”的口号,打出了“良好治理”的旗帜,追求“善治”之道。
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开始步入超低速增长或者长期停滞期,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右派政党、左派政党对这些问题都感到束手无策。打破传统理论的羁绊,寻求一条超越“左右对立”、兼顾“发展与正义”的发展道路已是时代大势所趋。理论界需要基于社会现实困局进行理论创新,构建有别于福利国家思想、凯恩斯主义以及新保守主义主张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在此背景之下,“治理”理论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政治问题的新思路、破解经济困境的新探索、治理社会秩序的新视阈,迅速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2). ,并且发展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楼苏萍.治理理论分析路径的差异与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05(4).,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范式
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J].国际社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