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docVIP

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

陇东旱塬地区中华鼢鼠特征特性及防治技术   摘要 阐述了中华鼢鼠的特征特性,从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其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陇东旱塬地区防治中华鼢鼠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华鼢鼠;特征特性;防治技术;陇东旱塬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159-01   中华鼢鼠俗名瞎老鼠、瞎瞎,属啮齿目,鼢鼠科,是农林牧业的重要害鼠之一。分布于我国西北及华北各省,为害农田、森林和草原。其是陇东旱塬区较为普遍的农田害鼠,遍布陇东旱塬区,其分布广,密度较大,繁殖能力强、食性杂,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毒鼠强等高毒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生态系统失衡,一度造成鼠害泛滥,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笔者通过多年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其生物学特性,试验总结出了弓箭射杀、毒饵诱杀、灌水、烟熏等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治其危害、降低农业生产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08年开始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2012年9月调查,其田间密度已下降到山区0.65只/hm2,比2007年下降82.1%,塬区1.5只/hm2,下降80.0%;据粗略估算5年共挽回粮食28 540 t,价值5 708万元。   1 特征特性   1.1 形态特征   中华鼢鼠体系粗壮,咀短、耳壳退化,在绒毛下仅留皮褶,但其嗅觉和听觉极为灵敏,其寻找和识别食物、求偶、自卫、避敌等行为,主要依靠嗅觉和听觉;鼢鼠的眼极小,视觉退化,眼圈呆板,怕风、怕光,不能远视;前足发达、爪粗壮如镰刀形外弯,适于挖掘,后足较小,适于扒土。头骨粗大,颅全长47 cm,棱角明显,头骨后面宽大于高。1对门齿较大、外露,齿孔小;臼齿无根;咀嚼面形成左右交错三角形;听泡低平。夏毛一般浅灰色,咀上方呈浅色斑,额中有一白斑,腹毛灰黑,足灰白色[1]。   1.2 生活习性与繁殖情况   中华鼢鼠喜欢生活在结构均匀、可塑性强、土壤质地疏松、生长着各种粮食、蔬菜和林木作物的农田里。常年在土中生活,善于掘土打洞。中华鼢鼠在陇东旱塬区1年繁殖2次,第1次在3月初至5月底,第2次在7—9月间。一般每胎产仔1~8只,但以2~3只最普遍。经每隔5~10 d解剖观察,开春活动就有求偶、交配行为,孕期45 d左右,5月下旬产仔[2]。据190例解剖结果显示,母鼠每胎产仔2只的占53.1%,每胎3只的占30.0%,每胎1只的占16.3%。   1.3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   中华鼢鼠全年活动危害约9个月,3月上旬土壤解冻后,由地层深处的越冬穴上升到耕作层刨食种子、求偶交配、繁殖,在地表活动6~7个月;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开始向地下活动,修补洞穴,拉贮冬粮;1—2月,潜入150~280 cm的地下越冬穴越冬[3]。鼢鼠不仅有向土壤和植被条件较好的地方作永久性搬迁的能力,还有适应气候变化而作季节性迁移的情形,冬季由阴坡转向阳坡,夏季由阳坡转向阴坡。   1.4 食性及危害程度   中华鼢鼠属植食、杂食性鼠类,取食甚广,主要取食植物的根系、茎叶及果实。据多年观察,其1年有2次危害高峰,早春播种后4—5月主要刨食春播作物的种子和越冬作物的幼苗根系,9—10月主要为害秋作物的果实和种子。其取食次数因季节、天气变化而不同,春季取食2次/d,夏季取食3次/d,秋季整天活动[4]。夏季阴山地区活动最盛,小雨、阴天全天活动,大风、大雨不活动,尤其久旱遇小雨是活动的高峰。据调查1只鼢鼠年进食量可达23 kg,如果其进食量的1/2按成熟农作物的籽粒计算,其平均直接吃掉的粮食就达93.15 kg/hm2,其啃食农作物根系、种子所带来的损失更是非常巨大。防治前2007年调查数据显示,其平均密度为81.0只/hm2,其中,山区39.0只/hm2,塬区9.0只/hm2,苜蓿地、林地最多可达195只/hm2。   2 中华鼢鼠的防治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运用化学药剂、人工捕杀、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2.1 人工防治   主要用弹力地箭、弓箭等器械捕杀,方法是根据鼢鼠具有推土封鼠洞,在地面留有封土堆的习性,根据封土堆寻找鼠洞,在开挖洞口上方20 cm处安放捕杀箭,再用土封住洞口,利用鼢鼠怕风、水等习性堵洞的办法诱杀。组织捕鼠能手在鼠害密度较大的地区,采用传统的弓箭射杀方法,效果显著[5]。   2.2 物理防治   一是灌水法。在田间将鼠道挖开,灌水即可。一般40~80 kg水就能灌出1只鼠,然后捕杀[6]。二是烟熏法。在田间将鼠道挖开,用细柴草作燃料,加入少许辣椒或烟叶,点燃后用手摇鼓风将毒烟吹入洞内,烟熏使其致死或熏出后捕杀[7]。   2.3 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毒饵诱杀是泾川县常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