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浦生我信仰是“瓷器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浦生我信仰是“瓷器教”

张浦生我信仰是“瓷器教”   对于瓷器,中国人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瓷器(china)一度成为西方人眼中,这个遥远而神秘国度的代名词。   古人捡窑择上,“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今人对瓷器的热爱也丝毫不减,“得获至宝,畅美难言”。君子爱瓷,当如何藏之?又该带着什么样的审美趣味与收藏眼光,来品读这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美好古物? 本刊记者带着兴奋与疑问,拜访了古瓷器泰斗张浦生。   离开了“瓷”,人就像掉了魂   八十高龄的张老让人印象深刻,他思维敏捷,记忆清晰,要不是一头银发见证,让人很难同他的年龄联系起来。   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张老从事文博工作有五十多年。回忆自己走上瓷器鉴赏的这条路,张老讲述了一个长长的故事。   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文博系的张浦生,被分配到江苏南京文物管理会工作。当时的他第一次离家生活,面对异乡生活的茫然与不确定,“当时真的是懵懵的”。不久后,他接下了人生的第一个考古项目,去徐州铜山县野外做考古发掘,而这里,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考古发现地——商周遗址。“我当时一呆就是25天,真是切身体会到了,‘考古就是吃苦’。”   之后,他到镇江从事了几年的近代史研究。1962年,他有机会来到了江苏省博物院,从事瓷器仓库的管理工作,而博物院丰富的瓷器资源,也为他接触和了解瓷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   “如果说,能遇到好的父母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财富,那么结识一位好的老师,则是之后的另一种大幸运。”张老说,也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良师王志敏。“王老师当时手把手教我,他对我的影响很深。”张老回忆说,“我记得王老师常对我说,‘学陶瓷除了读书,更要读物,因为陶瓷鉴定乃是陶瓷研究的第一步。’”   勤奋的张浦生在陶瓷的世界里沉醉而快乐。每个周末,他都跟着老师到郊外鉴赏瓷片,抓紧时间丰富自己的视野和业务能力。“学生物的需要做标本,采矿的需要采样本,学瓷的,当然就需要捡瓷片。当年在扬州、杭州、苏州古城,到处都是瓷片,给我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1967年,他被下放到了农村。在去农村之前,他还特地向工宣队申请了一只大木箱,用来装载自己千辛万苦收集起来的瓷片。“那些瓷片,陪伴我度过了艰苦时期,也让我把专业坚持了下来。我吃穿不讲究,也不在乎住的是不是大房子,只要看到好的瓷片,就满心欢喜”,张老感慨地说。“从1962年开始到现在,我的生活一直与陶瓷为伴,我捡的瓷片起码有上万片”,张浦生说,“我从心底里来爱它,而它伴随着我,也慢慢成为我灵魂生活的一部分。”张老师的客厅里,挂着一幅耿宝昌老师的题字“片瓷山房”。   2001年10月,张老遭遇了一场意外的车祸,落下了“九级伤残”,然而还在车祸恢复期间,他全身还包扎严实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就给等候多日的西安、北京的藏友看瓷器,而在痊愈后不久,他还参加了“古陶瓷科技鉴定会”,在会上做了名为《当今仿古瓷剖析》的报告。张老颇有一种人瓷同魂的境界,学生送来一块瓷片,可以让他兴奋半天。   而听张老漫谈,让我如品文震亨对柴窑的判词: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他至真至性的一面,如雨洗山,清白素净。   我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鉴赏家   张老幽默地把自己形容为古陶瓷鉴赏的“教父”,“所谓教父,除了资历老,还强调教书育人啊。”   1982年至今,张老从事古陶瓷鉴定教育工作已有30多年。对于如何培养瓷器的藏家和鉴定家,他始终强调“实践第一,理论要与实践结合”。1983年,张老在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创办了“古陶瓷鉴定班”,30年来不断开班授课,桃李满天下,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文物条线的业务骨干。   “古代瓷器主要分为两种,即单色瓷和彩绘瓷,前者包括了青瓷、白瓷、黑瓷等,而后者则算是将中国陶瓷工艺与传统国画工艺相结合。在彩绘釉中,最受人喜爱也声名在外的就是青花瓷了。”   从上色工艺来说,彩绘瓷分为三种,即釉下彩、釉上彩和斗彩(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其中青花瓷属于釉下彩。它的制作工艺是先做好瓷坯,之后用钴作为色料在其上绘画,接着再上釉,最后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下烧制而成。   “青花瓷让人赏心悦目,其色幽静亮丽,绘画花纹青春活泼,而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花纹永不褪色”,张老说,“就像《青花瓷》歌词中写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收藏。这是我很喜欢也研究最深的瓷器品类。”   而在青花瓷的大类之下,张老最喜欢的是明朝的民窑青花。顾名思义,民窑即是指民间窑坊烧制而成的瓷器,与官窑相对应。“官窑一般比较精美规范,其绘画图案以牡丹、龙凤为主,纹饰华丽,寓意吉祥。相比而言,民窑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