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做学生“思维徘徊”“突围之路”
说做学生“思维徘徊”“突围之路”
徘徊,原本是犹豫,思考不定之意。本文的思维徘徊是指:学生在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和辨析的过程中出现的犹豫不定的现象,它涉及数学思考、分析、辨别、推理、判断、表述、交流等数学思维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徘徊”现象,捕捉教学良机,把知识引向深入。可以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先说后做、先做后说、说做同步、反复说做等方式,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在“说做”间寻找学生“思维徘徊”的“突围之路”。
一、先“说”后“做”,让“思维徘徊”为教学活动推波助澜
钟启泉教授曾说:“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先“说”后“做”的情境,让“思维徘徊”给教学活动推波助澜。
案例1 先“说”后“做”,预防经验干扰
学生在学习用简便方法计算时,老师出示这样的习题:17×201和45×19。这样的计算题是计算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更多的学生会凭借以往的经验,按原来的计算顺序进行答题。这样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呢?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这样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它想考量我们哪些知识点?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通过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了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加强了小组合作的同时,也化解了教学的难点。
学生思维痕迹:
说:17×201,可以先把201分解成200加1。然后再用17分别与括号中的200和1相乘,这样算起来会更简便。
说:45×19,可以先把19看成20减1,然后再用45分别与括号中的20和1相乘。这里特别要注意是20减1,不能写成20加1,因为多加的1个要及时地还回来。
教师及时引导:你们的想法到底正确与否呢?让我们动手试试吧!
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很快他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验证,欣喜不已。
二、先“做”后“说”,在“思维徘徊”细微表现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无法对学生的思维直接作用,无法传授思维,教学中老师传授的是解题思路,传授思维经验。数学思维的推进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讲授,老师越是讲得清清楚楚,学生的思维就越得不到锻炼。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计算题进行先“做”后“说”,以此让我们更关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案例2 先“做”后“说”,质疑学习成果
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量,通常会进行知识上的小测验。例如,教学四年级的简便计算后,我对学生进行了相应测试。试卷下发后,我要求学生将错题的原因,就是当初的思考过程通过同桌交流的形式互相猜一猜、说一说。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打破了试卷订正讲解课的常规模式。
错题反馈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题。
35×14
=35×6×2
=210×2
=420
学生错题理由:因为考试时太粗心,把14分解成了2×6,所以就错了。
错题反馈2:口算。
18×3=21
学生错题理由:因为自己把乘号看成了加号,所以写错了。
三、“说”“做”同步,让“思维徘徊”现象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我们都知道,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看到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和得出正确的结果。因此,教学中,面对随时会出现的“思维徘徊”现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极限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案例3 边“说”边“做”,正视犹豫不决
教学四年级“混合运算”时,有一些改错题,往往给学生造成似是而非的“假象”。由于部分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导致错误率居高不下。其实遇到这样的习题,如果老师能兼顾“说”“做”结合,那定然会有特别的教学效果。
教师出示如下习题:
把下面计算中错误的地方用“_”画出来,再改正。
720÷60+30×15
=720÷90×15
=8×15
=120
为了便于洞悉学生的思维路径,我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当“小老师”边说边做。于是,有了如下陈述:
说:原题中的计算顺序明显错误。
做:说着,该生用笔在黑板上演示720÷90,将720÷90这个算式的下面画上横线。
说:按照正确的计算顺序应该是先算出720÷60的结果,以及30×15的乘积。
做:该生又在8×15这个算式下面画上横线。
说:下一步应把720÷60的结果与30×15的结果相加,也就是12+45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三阶魔方F2L公式研究及记忆方法.pdf
- 装表接电工考试(技师)习题库(第1部分).pdf VIP
- 幼儿园-健康-危险的食品(预防食物中毒)-课件(互动版).pptx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docx
- Q∕GDW 11316-2018 高压电缆线路试验规程.pdf
-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后护理查房.pptx VIP
- 0723S03016-监察法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申静、李芹.docx VIP
-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手术分级目录2015版.docx VIP
- DB5328T 44-2025 珠芽黄魔芋栽培技术规程.docx VIP
- 2025年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