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讲—攻击行为
第八讲—攻击行为 了解: 1、什么是攻击行为? 2、攻击行为的理论 3、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4、如何减少攻击 刚果种族大屠杀,死亡人数约300万。 卢旺达大屠杀-简介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该事件立即在卢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在此后3个月里,先后约有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2000年以后,全世界,人类每天要花费20亿美元用于武器和军队——这本来可以为世界上数百万贫困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教育资源并投资环保。 20世纪,250场战争,共夺走生命1.1亿。 有什么方法能将人们从战争的威胁中拯救出来呢? ——爱因斯坦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 Q: 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 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诱发敌对行为? 大众媒体对攻击行为有影响吗? 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攻击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概念 侵犯行为是指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故意对他人产生伤害结果的行为。 特点: 1、必须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 2、外显的行为 3、有意图的、故意的行为 4、不考虑行为后果 二、侵犯行为形态和分类 1、根据社会规范: (1)反社会攻击性、 (2)亲社会攻击行为 (3)被认可的攻击行为 2、根据攻击方式: (1)言语攻击 (2)动作攻击 3、侵犯行为的分类 : (1)工具性侵犯 (2)敌意性侵犯 Question: 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还是敌意性攻击? 谋杀是工具性攻击还是敌意性攻击? 死刑是否有助于减少杀人案件? 第二节 理论解释 人性本善VS性本恶? 一、生物学与攻击 (一)本能论与攻击 1、弗洛伊德的死本能:人有一种死亡本能,表现为死亡的、停滞的和仇恨的一种本能力量 2、洛伦茨的习性学习论:侵犯是动物(包括人)固有的生存本能,可分为掠食行为和争斗行为 (二)攻击的生理基础 1、激素 2、遗传 3、神经化学 (三)酒精与攻击 酒精期待论:人们对酒精如何影响行为具有某种预期,人们一般都会认为酒精会使人更加外倾,因此,某些人认为,酒后不理智、不合常理的行为应该归罪于酒精,而不是个人。 二、社会情境与攻击 (一)挫折—侵犯理论 1939年多拉德等人提出了挫折一侵犯的假设 ,包含了两个要点: (1)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条件; (2)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 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受制于以下三个因素: (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呈正比关系。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知惩罚的强度成正比关系。 (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二)、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 修正之后的观点认为,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一般来说,公开的侵犯行为不容于社会,因此人们往往会改变策略而抑制住自己的侵犯行为。 (四)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及其追随者。他们认为侵犯是习得的。 1、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 2、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3、再学习过程可以减少侵犯 三、大众传播 四、文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土地管理法培训课件.pptx VIP
- 2022年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结构与算法》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 2022年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数据结构与算法》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docx VIP
- 物理学史全套课件-物理学史.ppt VIP
- 2023年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数据结构与算法》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docx VIP
- 《兔子坡》小学生阅读分享课PPT课件.pptx VIP
- 2025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考试财经岗考试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中国古建筑课件PPT.pptx VIP
- 尽职调查清单---模板.pdf VIP
-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文化程度.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