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激光全息技术课件
特点: 不需要高复位精度; 不需要监视变化整个过程; 原位完成所有过程,引入误差小; 形成干涉条纹主要有变形和激光频率 变化引起, 应尽量减小激光频率变化。 3. 时间平均法 多次曝光全息干涉测量技术的概念可以推广到连续曝光这一极限情况,结果得到所谓“时间平均全息干涉测量技术”。这种方法常用来研究特殊振动的物体,对周期振动物体作一次曝光。当记录的曝光时间远大于物体振动周期时,全息图上记录的是振动物体各个状态在这段时间中的平均干涉条纹。 当这些光波又重新再现出来时。它们在空间必然要相干迭加,由于物体不同点振幅不同而引起的再现波位相不同,迭加结果是再现像上必然会呈现和物体的振动状态相对应的干涉条纹、亦即产生和振动的振幅相关的干涉条纹。 时间平均法可用非接触方法来获得振动体的振动模,能对整个二维扩散的表面精密地测出振动的振幅。测量对象以粗糙面较为适宜,同时,可对小至晶体振子大至扩音器、乐器、涡轮机翼等进行振动分析。 全息干涉测量的特点 项目 优点 干涉技术 简单、光滑表面 单点或多点测量 全息干涉测量 任意形状、对表面几乎无要求 三维表面 需要全程检测过程 可仅比较起始和终了两个时刻 的状态 缺点 范围大,小于激光 范围小,仅几十um 的相干长度 全息测量的特点及与传统干涉测量的比较 根据三原色原理叠加后的单色形成了第三种颜色并脱离了原本的单色颜色更加丰富象征着产品在原有空间的组合中产生了突破性的变化 第六章 激光全息技术 全息的来源: 1948年盖伯(D.Gebar)提出用一个合适的相干光照射全息图,透射光的一部分就能重新模拟出原物的散射波前,于是重现一个与原物非常逼真的三维图像。1960年激光的出现促进了全息照相术的发展,全息术得到了不断完善,为此他荣获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应用:全息测量系统 全息存储 全息防伪 无损检测 全息电影 全息照相的概念 全息照相术是一种新型的照相技术,其成像过程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在照相干板或胶片上以干涉条纹的形式把图像记录下来,然后用光照射这种干板(称作全息干板),就能以立体形式再现出原来的物体像。 与普通照相不同,全息照相有一些突出的特点,比如它的像有三维立体性、其干板具有可分割性、可多次记录性等等。全息照相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的方法截然不同。普通照相在胶片上记录的仅是物光的振幅信息(即光强分布),而全息照相在记录振幅信息的同时,还记录了物光的相位信息,“全息”也因此而得名。 全息照相术的起源 全息术最初是由英国科学家盖伯于1948年提出来的,盖伯并因此在1971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初的目的是想利用全息术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盖伯当初使用汞灯作为光源,但是汞灯作为光源还不是很理想,这种技术由于要求高度相干性及高强度的光源而一度发展缓慢。 1960年梅曼(Maiman)研制成功了红宝石激光器,第二年(1961年)贾范(Javan)等制成了氦氖激光器。从此,一种全所未有的优质相干光源诞生了。1962年美国科学家E.N.利思(E.N.Leith)和J.乌帕特尼克斯(J.Upatnieks)用激光器对盖伯的技术做了划时代的改进,全息术的研究从此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全息技术的研究日趋广泛深入,逐渐开辟了全息应用的新领域,成为近代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全息技术是一种分两步成像的技术,即全息图的记录和物光波的再现。它和普通照相技术的区别是不仅能在底片上记录下物光光强的变化.同时还能记录下物光的位相变化,即能把物光的所有信息全部记录下来,通过再现,可获得物体的立体像。 一、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 ,每毫 其过程分: 1、 全息图的记录 2、物光波再现 1、全息图的记录 普通照相:记录了光的光强和颜色(频率)每毫 米只能记录50~100个条纹 记录介质:银化物 全息图: 记录了波前信息:光强及相位 米记录1000个以上条纹 记录介质:卤化银乳胶 和重铬酸盐乳胶 1.全息图的记录 如图所示,用相干光照射物体,物体散射出来的光波投射到全息干板上,同时用同一光源发出的另一部分相干光波作参考光也照射到全息干板上,于是在干板上形成两束光的干涉。在感光乳胶的作用下,干涉条纹被记录下来。 这样曝光后的干板再经适当的显影、定影处理就成为全息底片。这个过程称为“记录过程”。假定物体光波沿z轴正向照射到全息干板上,全息干板放在xoy平面内(图中仅画出yoz坐标面):参考光束是以一定的入射角对干板进行照射的平面波(也可是球面波)。 设参考光波的电矢量为:Er = ArejΦr Eo = AoejΦo 式中,Ar为参考光波振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