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廉政建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廉政建设

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廉政建设   摘 要:“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前,我国反腐惩贪是党风民风所向,关乎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古代的一些封建王朝之所以有一个较长的繁荣期,在于有一套切合时宜的监督机制。学习古代的反腐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封建;王朝;廉政;建设   一、廉政建设的必要性   腐败的发生是每一个政权都要面临的问题,它是不分时代和地域的。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史中,腐败与反腐败几乎充斥着每一个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历代封建帝王在反腐倡廉方面都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但封建王朝由于受君主专制制度的限制,一些反腐措施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贪污腐败现象总是反复不断地发生。这说明古代封建王朝尚未找到遏制和铲除腐败的标本兼治之路,这些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腐败是政权的腐蚀剂,腐败损害社会的公正,动摇人们的信念,泯灭人们的良知,使公众的道德产生危机。人们憎恨贪官污吏,原因就在于贪官污吏祸国殃民。   二、古代廉政建设措施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廉政建设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完成:廉政教育、严刑酷法治贪与逐步完善廉政监察。   首先,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家来说,通过对从政者进行思想教化来追求政治清廉是其目标之一。崇尚德治,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也是中华民族人文主义精神的一大特色,古代封建王朝对从政者的思想教化着重于强调修政德重官德。   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官德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尧舜禹时期。西周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思想,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在《尚书》中就提出:“任官惟贤才,官不必备,惟其人。”康熙曾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官员的道德品质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向官员和民众灌输“仁、义、礼、智、忠、信、诚、勇”,“勤、俭、节、廉”,“公生明,廉生威”等伦理道德观念。在探索廉政思想教化方面较为成功的学派还有法家,如代表人物管子就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的四大纲领,并强调“廉不蔽恶”,即为政之人要廉洁自爱,勿以恶小而为之,主张治贪要从制度上和道德上双管齐下。   从近年来的一系列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出,思想道德的腐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是一些官员最终堕落的根源所在。所以,要从源头上根治腐败,很关键的一个途径就是要在官员的思想和修养上建筑牢固的防线,相信古人的方法和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今人以不少启示。   其二,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反腐的主要办法。如秦律规定贪污与“盗”同罪;汉律规定“吏坐受赇枉法,皆弃市”,且子孙三世“皆禁锢不得为吏”;唐律规定对监临主司受财“二十五匹绞”,收受钱财而枉法者“加役流”;宋律除重申唐律对贪污行为的规定外,还利用“准敕”、“臣等参详”等形式加强对赃罪的惩处,且对犯赃官员实行连坐制。   立法与执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立法而没有严格执法,法律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严格执法是吏治清明的关键,“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的严格执法是分不开的。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广州刺史党仁弘因“赃百万”而被弹劾,按律处死。太宗“哀其死而有功”,免其死,废为庶人,流徙钦州。事后太宗下诏罪己,认为自己犯了三条罪:“纵舍任心,以欺众庶罪一也;知人不明,委用贪冒罪二也;善善未赏,恶恶不诛罪三也。”后人评价贞观之治时认为“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袭细人”。朱元璋深感贪腐之弊端如不革除,吏治无法清明,百姓生活不会安宁,因此对贪官污吏的惩处尤为严厉,规定官吏贪污收贿60两以上即枭首示众并剥皮装草,置于衙门公座旁,以警示后人。清朝初年也是严惩贪官,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凡别项人犯尚可宽恕,贪官之罪,断不可宽。”古代开国之君吸取了前朝灭亡教训,大多采用重刑惩治贪官,也确实起到了惩戒的作用,使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保持了政通人和,政治清明的景象。   其三,古代的一些贤明君主都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通过完善廉政监察来遏制腐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创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从体制上看,监察机构独立自成系统,实行上下垂直领导,不受地方长官约束,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职权上看,古代的监察官员地位高、职权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且可以“风闻奏事”。从唐代开始,监察官“二周年一替”,且以较快的速度升迁,既鼓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又防止了在位过长所带来的弊病,因为“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明清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