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719.ppt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菌性痢疾719

3、机制:内毒素(糖脂) ;侵袭力 ⑴急性细菌性痢疾 ①病变特点:急性卡他性炎      弥漫性假膜性炎      溃疡形成 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肠道病变轻。 肠道病变以集合、孤立淋巴小结增生为特点, 称为滤泡性肠炎。 2-7岁儿童多见, * *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湖北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一、概念:   痢疾杆菌引起的以结肠下段假膜性炎形成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二、病因及机制 1、病原体:痢疾杆菌 2、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自粪便中排出,污染食物、饮水、餐具、经口传播。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多发,儿童及青年多见。 三、病理变化: 1、好发部位:直肠和乙状结肠 2、病变性质:假膜性炎 3、分类:按病变性质和病程长短 ⑴急性细菌性痢疾(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 ⑵中毒性细菌性痢疾(toxic bacillary dysentery) ⑶慢性细菌性痢疾(chronic bacillary dysentery) 伪 膜 性 肠 炎 ②临床: 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 毒血症(发热、头痛、乏力) 不引起肠狭窄 ⑵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⑶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超过2个月,可迁延数年。溃疡较深和粘膜息肉状增生为特点,肠壁增厚,甚至肠腔狭窄。 血 吸 虫 病 一、概念:   由血吸虫寄生人体引起的以虫卵结节形成为主要病变特征的地方寄生虫病。 二、血吸虫的生活史 粪便入水(血吸虫卵   毛蚴)  毛蚴 钉螺(胞蚴   尾蚴)   尾蚴 人体静脉内(童虫  成虫   虫卵) 三、病理变化: 1、尾蚴引起的病变:尾蚴性皮炎 2、童虫引起的病变:童虫性肺炎 3、成虫引起的病变:静脉炎 4、虫卵引起的病变:虫卵结节是血吸虫           病最重要的病变 (1)急性虫卵结节(嗜酸性脓肿)    成熟虫卵    嗜酸性火焰状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    坏死物    嗜酸性白细胞 (2)慢性虫卵结节(假结核结节)  死亡虫卵   类上皮细胞   异物巨细胞   淋巴细胞 主要器官病变: 1、肠道:乙状结肠和直肠      急性虫卵结节和慢性虫卵结节      结肠癌 2、肝脏:   血吸虫性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窦前阻赛) ) “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   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思维,中医药学理论与现代科学体系(45传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可望在现代系统论思维上实现交融或统一,成为中西医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交融慢性胃炎分类   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统一。依据不同的诊断方法而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胆汁返流性胃炎、慢性疣性胃炎、药物性胃炎、乙醇性胃炎等等。 .   慢性胃炎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慢性肥厚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一般也不会发生癌变。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指胃粘膜的浅表性炎症,这类炎症主要表现为胃粘膜的固有膜宽度增大并伴有水肿,被炎症细胞浸润,但胃腺体多属正常.这类胃炎在临床上较多见,一般也不会发生癌变。只要经过恰当治疗之后,炎症可消退,但如治疗不当,往往可发展成萎缩性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除有浅表性胃炎病变外,胃腺体明显减少,脉管间隙扩大,胃粘膜层有全层性细胞浸润,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即胃型上皮变为肠型上皮.这种性质的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密切,特别是有肠上皮化生者更是如此.或统一的支撑点,希冀籍此能给(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中医学以至生命科学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对医学理论带来新的革命。   在胃镜问世以前,胃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依靠临床症状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随着纤维胃镜的临床应用,特别是经胃镜对胃粘膜的活组织检查,对越来越多的胃炎有了较明确的认识。1982年,国内胃炎会议上根据国内外经验,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两大类。而在浅表性胃炎的命名上,又常常使用病理、部位、形态等含义的词,如“慢性疣状胃炎”、“慢性出血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 “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等。1990年8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又提出了新的胃炎分类法,它由组织学和内镜两部分组成,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①急性胃炎;②慢性胃炎;③特殊类型胃炎。加上前缀病因学诊断和后缀形态学描述,并对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