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祝文文体独立性
试论祝文文体独立性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不论帝王或是百姓,都认为祭祀是极其神圣的。对与天地神明沟通联系的祝文亦是诚笃恭敬。而对于祝文是否能够作为独立文体,从古至今都有多家说法。本文试从古今关于文体分类的多部著作对祝文和祭文的分类情况,以及现代学者对此类文体分类的看法入手,阐述了祝文应当作为独立文体来分类的观点,并提出祝文对中国古代文化及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心雕龙》 祝文 祭文 文体分类
一、祝文及祭文的源流
古人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力为零,对许多自然现象心生敬畏,当他们恐惧或受到某些现象的威胁时,就需要祈求神灵的庇佑。因此,祭祀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心雕龙·祝盟》有云:“天地定位,祀遍群神,六宗既禋,三望咸秩,甘雨和风,是生黍稷,兆民所仰。”【1】中国古代崇拜“天地”,相信“天人感应”,在祭神活动中,呼唤神灵、与神灵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祝盟》所载:“祝史陈信,资乎文辞。”意思是说,祝史祷告是真诚的,就要依靠文辞。那么祝文存在的意义就在这里了。刘勰《文心雕龙·祝盟》中从上古起,记载了三皇五帝、三王时期以及周朝的祝文,其中“昔伊耆始蜡,以祭八神。其辞云:“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一句,是最早神农氏的祝词,显然,祝文伴随着祭祀活动应运而生,并由来已久。关于祝文最初的定义是:在祭祀时,希望神明能够享用人们奉上的祭品,祈求上天降福庇佑的祷告之辞。然而随着一代一代的朝代变更,人们将这种祭祀之辞的范围逐渐引申到神明之外的其他方面,并且重新给予这种文体一个新的名字——祭文。
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内容主要为哀悼、追念死者生平,赞颂死者言行、功德,以寄哀思。《文心雕龙》关于祭文的发端有这样一句:“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而中代祭文,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伸而作也。”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两个问题,一是祭文出现于中代汉魏时期;二是祭文是由古代祝文引申而来的。
二、关于古代对祝文和祭文分类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祝文和祭文的定义,不难发现这两者虽有继承演变之关系,但不论是从对象、内容还是目的来看,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文体。中国古代对文体就已经有了较为详尽的认识,历朝历代也都不乏有关文体分类的著述。然而关于祝文和祭文的分类却是模糊朦胧的。虽说祝文乃祭文之源,但更多的人渐渐将眼光放到与现实生活更加贴近的祭文之上,越来越多的创作和关注,使祭文建立起了固定的文体体制。而祝文这一最初文体形式却被忽略乃至合并。
笔者对中国古代有关此二者分类的论述加以分析比较,将这些论述分为二派。一是在论述中将祝文单独作为独立文体,称祷、祝或祝文;一是将祝文和祭文合并,甚至在选文时已不再选择与神鬼有关的文章,统称哀祭、哀辞或祭文。
(一)将祝文作为独立文体分类
刘勰虽然在《文心雕龙》中没有明确的分别列出祝、祭这两大类,但《祝盟》篇在阐述了祭文是由祝文演变的这一观点后,在全篇最后一段,分明列举了班固之祀涿山及潘岳之祭庾妇的例子,为“祈祷之诚敬”和“祭奠之恭哀”做了明确的区别,并称“举汇而求,昭然可鉴。”意思是列举这些作品加以研究,其特点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刘勰认为祝文和祭文是各有其特点的,这难道不能看做是刘勰对这二者的分类吗?
另外,从范晔《后汉书·文苑传》所录入文章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他把祝文作为众多文体之一。其中有记叙傅毅的著文情况:‘著诗、赋、铭、诔、颂、祝文、七激、连珠,凡二十八篇。’”【2】粗略归纳,《后汉书》中所著录的文体已不下二十种,而祝文是作为单独文体收录的。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对《左传》一书所记载的文体加以例述:“摘其英华,别为八体,其中提到第四曰“祷”,切而悫,如晋荀偃祷河,卫蒯聩战祷于铁是也。”【3】这里的“祷”,结合其列举的例子,大致也是属于祝文一类,有祈福禳灾之意。
后世不仅把祝文、祭文分别作为一类,而且做了明确定义的是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序说》,我把他看做古代将祝文单独分类的总结者。他将这两种文体细化,认为“按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辞也。古之祭祀,止于告飨而已。中世已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蓋祝文之变也。”这一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刘勰的观点。在对祝文下定义时,徐师曾认为“按祝文者,飨神之词也,……考其大旨,实有六焉:一曰告,二曰脩,三曰祈,四曰报,五曰辟,六曰谒,用以飨天地山川社稷宗庙五祀???神,而总谓之祝文。……”【4】这再次从内容和目的上重申了“祝文”和“祭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以上关于古代文体的分类,都是将祝祷作为一类独立的文体记载的,而另一派则是忽略了祝文的意义和价值。
(二)、将祝文与祭文合并分类
首先,《文选》关于对于这类文体的分类就与上述者截然不同。萧统将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