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新闻伦理思考
对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新闻伦理思考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重大灾难事件频频发生,灾难性事件以其突发性、破坏性、冲突性等新闻价值,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施行,以及电视媒体采编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灾难性事件得以在媒体上呈现和传播。具备声像兼备、视听兼顾等多种优势的电视媒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电视记者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以汶川地震电视报道中记者的表现为例,探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部分电视记者的失当行为引发的新闻伦理冲突,分析记者失当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规范记者行为进行思考。
关键词 电视报道;灾难新闻;记者;新闻伦理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05-02
1 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出现的失当行为
汶川地震发生后,各路媒体在短时间内都派出记者前往灾区,并以电话连线、直播连线等方式进行报道,记者成为第一手资料的搜集者,成为电视媒体、电视观众的耳朵和眼睛。除此之外,在灾难环境的新闻现场,记者还担负着情感传递的任务,是灾难的观察者,也是灾难的亲历者。“但是在此次灾难报道中,部分记者出现的失当行为引人深思。
1.1为了新闻即效性,记者的采访行为偏倚,干预了现场救援进程
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来说,即效性非常重要。新闻报道是外界人士了解灾难情况的首要通道。因此,专业的新闻媒体人,在面对灾难新闻报道的高压状态下,有时候会因为专业习惯,而有行为不当的时候。据2008年5月27日的《青年参考》报道:“5月17日18时l5分,河南消防总队经过70多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营救出一名被困124小时的31岁茶楼女工卞刚芬。”但在救援现场,“当卞刚芬被救援人员抬出来的一刹那,几十名记者蜂拥而上,不顾武警的阻止,将其团团围住拍照,以至于现场的武警指挥官动了怒才能挤出人群,将卞刚芬抬上救护车。一名现场医护人员不满地说:“生还者刚被救出来的时候,眼睛蒙的布太薄,照相机的强光会对她的眼睛产生强烈刺激,会伤了她的,你们记者就不能照顾点吗?你们要抢新闻,可我们抢的??生命呀!”
1.2采访过度,没有顾忌到采访者的感受
抢第一手新闻资料,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特别是对于灾难新闻报道来说,第一手新闻资料非常重要。而为了呼吁全社会关注灾难、颂扬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挖掘典型人物的报道,就成为了媒体记者在灾难现场的首要采访工作。处于灾难现场的新闻媒体有多家,每一家都希望率先获得生还者的资料,因此在采访方式上,难免有些欠妥,没有适时顾忌到受访者的感受。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北川曲山镇幼儿园一个名叫郎铮的获救小朋友举起右手,向四周的救援战士敬礼,由此“敬礼娃娃”郎铮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随后的报道称,由于记者频繁的采访和不停地提问,在西安治疗的郎铮出现了心理障碍,不喜欢说话,很恐惧,不愿离开母亲、不愿接触陌生人。医生呼吁:希望关心郎铮的市民不要再来探望他,给他一个安静的休养环境。
1.3采访问题尖锐,对受访者的考虑不够周全
灾难新闻报道的问题总是特别尖锐,因为灾难新闻报道记者需要将生还者,或者是救灾英雄的人物形象与背景详细的剖析报道,让更多的民众可以了解到救灾现场的真实情况。但是这种理性的采访方式,往往会直接伤害到受访者脆弱的心灵。面对生死存亡的那一刻是最迷茫的,灾难新闻记者让受访者重新回想那一段恐慌的回忆,是肯定会对受访者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的。
2 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引发的伦理冲突
在灾难报道过程中,记者面对灾难新闻报道工作的要求,与其他方面往往形成了难以抉择的矛盾。使得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的记者也呈现出两难的局面。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
2.1救灾第一还是报灾第一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很多新闻媒体的记者赶到灾区,身处险境中的记者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新闻伦理冲突就是,记者把扶危救难放在第一位,还是置身事外,把新闻采访和报道放在第一位?出于职业责任,快速、准确地把灾难现场的消息告知大众是他们的最大任务。但是作为一个人,救死扶伤是最基本的人性,生命高于一切。
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部分媒体记者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5月12日晚上,中新社的三位记者李安江、郭晋嘉、杜远抵达绵竹汉旺镇,第一时间目击到东方汽轮机厂中学垮塌校舍的惨状,被掩埋的废墟中不时传来学生的呼救声,面对无助家长的求救,三名记者顾不得采访任务,立即展开救援工作。
2.2缺乏人文关怀,引发二次伤害
在此次汶川地震电视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造成的“二次伤害”主要有:干扰正常的救援,影响救灾;为了捕捉新闻,不顾及受灾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感受,强行采访,追问细节,有意识的诱导受访者回忆痛苦经历;没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