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障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边缘性人格障碍.

病因和发病机制 环境因素 儿童期创伤 家庭环境 有人提出了“代际-脑-经验模型” 病因和发病机制 代际-脑-经验模型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理学解释 客体关系理论 发展心理学家Mahler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正常自闭期:(出生-1个月)以睡眠为主; 共生期:(2-4个月); 分离-独立期:(5-6个月)。 这种分离-独立包括二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在精神上与母亲分离,并保持适度的距离; 二是渐进的精神的自主性过程。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理学解释 客体关系理论 在分离-独立期,婴儿在独立过程中会出现分离焦虑,同时对母亲产生依恋。婴儿分离后,受到挫折,母亲及时提供支持鼓励,就能较好地社会化。否则,会产生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同时,婴儿对母亲产生“坏客体”印象,并伴有愤怒情绪,但因无力改变,采用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将“坏客体”或创伤性事件内化,并压抑到潜意识中,这样,“坏客体”就不存在了。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理学解释 认知-图式偏差 认知学派同样承认比边缘人格患者的童年早期存在创伤性环境。但是认知学派的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并不是应激事件本身引起了边缘人格障碍。而是创伤事件发生后,孩子处理它方式、个体气质、年龄、情境、孩子幼稚应对方式对照育者负性反应的强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边缘病理性,而边缘病理性集中体现在患者的核心图式和核心认知。 干预治疗 药物治疗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用来控制情绪症状、敌意和由情绪不稳引起的冲动行为。目前已经较少有临床医师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边缘人格障碍者,但是实际上三环类药物究竟有无效果是缺乏足够的证据的。而且治疗过程中同样会伴随药物滥用及自杀等问题。因此药物治疗还是存在缺陷。 干预治疗 心理治疗 辩证行为治疗(DBT) DBT 是经过临床验证被认可的有效的BPD 的心理治疗方法,针对BPD 特有的情绪调节系统功能失调,将认知行为疗法的行为改变原理和社会心理学原理、来访者中心疗法及禅宗的接纳理论相结合,帮助患者认识自我,学会如何处理情绪创伤、调节负性情绪,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学会如何忍受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 干预治疗 心理治疗 另外还有Beck认知疗法,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 沙盘治疗,现代自体心理学疗法都做了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但是都不符合RCT(随机对照组实验)的要求。 移情焦点治疗(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 TFP)正在做RCT,预试验的疗效不错,正式的RCT报告尚未发表。 * LOGO LOGO 边缘性人格障碍 杨凯、吴庆涛 目录 概说 1 流行病学概况 2 临床表现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4 干预治疗 6 病因及发病机制 5 概说 “边缘性人格障碍”概念的由来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 1938年Stern使用“边缘”一词描述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症状 1975年Gunderson和Singer介绍了第一个关于BPD的操作定义 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发布了DSM-III 其中包含了边缘性人格障碍,DSM-IV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拓展。 概说 “边缘性人格障碍”概念定义 根据DSM-IV,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一种以情绪不稳定,冲动自伤行为,不稳定的自我认同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为主要临床特点,起病于成年早期的一种人格障碍。 流行病学概况 国外 对BPD尚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多数资料显示,BPD在精神疾病中发病率是较高的,且女性多见。 占正常人群2 % 占精神科门诊病人10% 占精神科住院病人20% 占人格障碍中的30—60% 女性占75% 流行病学概况 国内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根据DSM-IV诊断标准调查了3075人,结果显示BPD患者在门诊就诊者中占5.8%,其中 精神障碍门诊检出率为4.8%, 心理咨询门诊检出率为7.0%, 男性患者占3.5%, 女性患者占7.5%,女性患者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临床表现 4 冲突的亲密关系 5 冲动性 6 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1 紊乱的自我身份认同 2 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 3 显著的分离焦虑 核心症状: 人际关系、自我意象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及行为冲动性。 NEXT 临床表现 紊乱的自我身份认同 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 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与青春期,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