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陆游茶诗茶文化意蕴
陆游茶诗茶文化意蕴
摘要:中国是茶的国度,诗的海洋,孕育出茶诗这一独特的文化载体。陆游一生嗜茶,精于茶艺,好赋茶诗,茶诗数量为历代诗人之冠。其茶诗并未辄止于高雅浪漫的品茗形式,而是寄托了诗人的人生感怀和哲学思考,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陆游;茶诗;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73-02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从被中国人发现到作为祭品、菜食、药材、饮料最终形成茶文化经历了很长时间。“茶文化的氛围与诗文创作的结合,使得茶诗具备了形式与内容的双重美感。”[1]陆游因担任茶官,对茶叶的了解上通宫廷,下知民间,具有权威性。满纸珠玑的陆游茶诗,将茶艺的细致精妙、茶道内蕴诠释的非常透彻。
所谓烹茶尽具,茶具是影响茶汤质量和视觉效果的重要因素。宋代茶艺将茶具推向了极精之致,为了点茶、斗茶的需要,精心研究每一个细节,其材质、颜色都极为讲究。茶具大概分为两类:制茶用具和品饮用具。宋人饮用末茶、碾茶时“即茶香四溢,因此要求将茶迅速碾碎,所以用质地坚硬的银、铁制作茶碾,也有金、铜、石质的茶碾。”[2]如《秋兴》:“苍璧碾成官焙香”描写碾茶时茶香四溢的场景。磑是磨的一种,《舍杂书》:“雪落红丝磑,香动银毫瓯”。煮水则分为两类:点茶用银瓶候汤,如《建安雪》:“银瓶铜碾春风里”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汤瓶的材质;煎茶则把茶铛放在风炉上煎水,如《初夏杂兴》中“煎茶林下置风炉”;《秋夜歌》中“茶铛飕飕候汤熟”。茶铛造型类似现代煎药的土罐,是直口,底部有三足,为了有多一些的容量来烹茶,茶铛的腹部略深一些。品饮用具则主要是茶盏。因“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熠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3],当时兔毫瓯非常受欢迎。陆游的茶诗《闲中》:“活眼砚凹宜墨色,长毫瓯小聚茶香”;《村舍杂书》:“落红丝磑,香动银毫瓯”,表明兔毫瓯精致的造型以及保温的功能使得分茶得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咬盏,也保障了茶口感——聚香、保温。兔毫??是“釉面上有一种像兔子毫毛般的视觉肌理效果,这是在烧制黑盏的过程中釉面高温窑变产生的”[4]茶蕴奇香借水发,选好茶具之后,选水候汤就尤为重要了。水的来源不同,所溶解的化学物质不一,对于茶汤影响也各异。陆游诗中有《夜汲井水煮茶》:“汲水自煎茗”井水煮茶;《雪後煎茶》:“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雪水煎茶。作者善于用不同的水来烹茶。有人认为,井水因不见天日,少流动、性寒,故不宜泡茶。而陆游并不这么认为,《试茶》:“乳井帘泉方遍试,柘罗铜碾雅相宜”;从“牛乳”、“玉色井”、“乳井”这些比喻来看,作者钟爱于这些井水,用来试“蒙顶”、烹“日铸”这样的名茶。古代煮水用的是细颈的汤瓶,水不熟则茶末漂浮,水过熟则茶末沉底,因而候汤最难。陆游深谙煮水,蟹眼为一沸,《午睡》:“聊呼蟹眼汤,瀹我玉色尘。”鱼目为二沸,《夜坐戏作》“飕飕松韵生鱼眼,汹汹云涛涌兔毫”此时松风生韵,鱼目连珠,水已达最佳状态,所烹之茶便如汹涌的云涛泛于兔毫盏内。宋代茶艺主要有煎茶、点茶、分茶和斗茶。“宋代的分茶并非独立存在的,它是脱胎于点茶而又精于点茶的一种技艺,是点茶过程的高级阶段,同时又存在于斗试环节之中,是斗试环节的审美准绳”。[5]“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两宋盛行点茶,而唐代的煎茶之习并没有衰退。陆游的茶诗中煎茶法用得最多。《初冬杂咏》:“夜窗父子共煎茶”夜话煎茶;《登北榭》:“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炼句成”写诗煎茶;《拥炉》:“凫鼎煎茶非俗物,雁灯开卷惬幽情”读书煎茶。《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此诗专为煎茶而作,诗人用精巧的红丝磑碾茶,用刻有龙头的石鼎候汤。点茶就是将茶粉在茶盏中调成茶膏,再将煮好的水注入盏中,用茶筅击拂,点茶时要有力道和技巧,不能用力过猛,应手轻而筅重,使茶形成白色的浮沫。《茅亭》:“儿圆点茶梦,客授养鱼经”;《起晚戏作》:“云子甑香炊熟後,露芽瓯浅点尝初”。诗人拿出自己的珍茗“露芽”,在浅浅的兔毫瓯里试点尝初。分茶即“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时人谓茶百戏。”也被形象的称为水丹青。从赵佶《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杨万里的《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等资料来看点茶、分茶二者所用的原料、器具和技法基本相同。其实分茶即点茶的一种技法,类似现代的咖啡拉花。在茶汤表面形成浮沫幻象的就是分茶,只是出现浮沫的就是普通的点茶。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茶筅击拂的技巧。《入梅》:“茶分细乳玩毫杯”,也证实了上文所说的分茶和点茶的区别,分茶注重的是浮沫产生的视觉效果。陆游不仅会点茶,而且会做分茶游戏。《四月旦作时立夏已十余日》:“趁虚茶懒斗旗枪”,《晨雨》:“青萌云腆开斗茗,翠婴玉液取寒泉”。从陆游的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