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常见损美性疾病的治疗
雀斑 【病因病机】 1.肾水不足 2.火热郁结 一、内治 (一)辨证施治 1.肾水不足 症状:面色枯暗无华,皮疹淡黑,对称分布于鼻、额部,自幼发病,在家族史,舌淡,苔白,脉数。 治则:滋养肾阴,活血消斑。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2.火热郁结 症状:皮疹呈黄褐色或淡褐色针头或粟粒大小斑点,颜面、前臂、手背部位多见,日晒或夏季加重,舌淡,苔白薄,脉滑。 治则:祛风清火,活血凉血。 方药:犀角升麻汤加减。 (二)经验方 1.六味地黄丸9g,每日3次口服。 2.逍遥丸9g,每日3次口服。 黎黑斑 【病因病机】 情志不遂 脾虚湿蕴 冲任失调 肾精亏损 内治 1.肝气郁结 症状:面部黄褐色斑片,多呈地图样,不均匀,伴月经不调,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伴有胸胁闷胀,纳谷不香;舌苔薄白或舌质红,有瘀斑,脉弦滑。 治则:疏肝理气,化瘀消斑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气滞甚加陈皮、佛手、香椽、香附、郁金。 2. 脾虚湿阻 症状:面部淡褐色斑片,斑色隐隐,边界不清,伴神疲乏力,饮食不佳,脘腹胀闷,或带下清稀,舌淡苔腻,脉弦滑。 治则:健脾益气,清热化湿。 方药:归脾汤加减。脘腹胀闷加苍术、厚朴;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斑色深褐加莪术、凌霄花。 3. 肾阴不足 症状: 面部深褐或黑褐,斑片状如蝴蝶,边界尚清,伴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失眠多梦,月经紊乱,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沉细。 治则:滋水养阴,养血润肤。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虚火旺盛加黄柏;月经不调者加当归、益母草、鸡血藤;失眠多梦者加生牡蛎、合欢皮、柏子仁。 中药面膜和倒膜:用复方当归糊或七白祛斑面膜。 目胞黑 【病因病机】 脾气虚弱,痰湿内生 久病入络 肝气郁滞,血行不畅 【治疗】 1.脾虚血亏 症状:两眼胞周围皮肤淡黑,面色无华,神疲纳呆,腹胀、便溏,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薄,脉细弱。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2.肝郁气滞 症状:两眼胞周围皮肤灰黑,伴胸胁胀痛,急躁易怒,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活血消斑。 方药: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 3.肝肾阴虚 症状:眼胞周围黑青,头昏目眩,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滋养肝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一贯煎加减。 按摩 1.眼部按摩法:闭上双眼,用无名指指尖轻按眼角约3-5秒后放开,连续做10次。而后转动眼珠一圈,也是连续做10次。每日一次。 2.热鸡蛋按摩法:将鸡蛋煮熟后去壳,用小纱布包裹住,合上双眼,用鸡蛋按摩眼睛四周,可加速眼部血液循环。每日一次。 其他疗法 1.将两个卫生棉球浸在冰水和鲜牛奶的混合液中,挤去八成水分,放在双眼上15分钟,每天1~2次。 2.每晚入睡前,用维生素E胶囊中的粘液对下眼睑进行涂抹和按摩。 3.用食指、中指指腹蘸上眼霜或养颜露,轻拍眼周围皮肤。 4.用两块冷水浸透过的卫生棉条,敷在闭合的眼睛上,分别用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按下眼睑。 白色糠疹 【病因病机】 1.因风热郁肺,随阳气上升,上蕴肌肤,因而发病。 2.由饮食不节,虫积内生,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于皮肤而成。 一、内治 (一)辨证论治 本病一般不需内服汤剂。可服疏风清热药。桑菊饮加减。肠寄生虫者,加苦楝根皮、使君子肉、鹤虱、槟榔。 (二)经验方 1.乌梅丸,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 2.苦楝根皮30g、槟榔18g、延胡索10g,水煎内服,每日1剂,分2次内服。 二、外治 1.局部外用雄黄软膏、黄连软膏、大枫子油。 2.苍耳子酒外搽,每日2次。 粉 刺 【病因病机】 1.血热偏盛 2.肺胃积热 3.外感风热 4.气血凝塞 5.血郁痰结 一、内治 (一)辩证论治 1.肺经风热 症状:丘疹色红,或有痒痛,或有脓疱;伴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则:疏风清肺。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天花粉;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经前加重者,加香附、益母草、当归。 2.肠胃湿热 症状: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鸡内金、枳实;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金银花。 3.痰湿瘀滞 症状:皮疹颜色暗红,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愈;伴纳呆腹胀;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伴妇女痛经者,加益母草、泽兰;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穿山甲、皂刺、野菊花;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莪术、皂刺、夏枯草。 二、外治 1.皮疹较多,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