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清可企及与可敬仰
认清可企及与可敬仰
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文中,格斯拉老鞋匠的独特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这个老鞋匠的描写,从一开始就给人年老的感觉。像这样性格的人如果在文中有过年轻的肖像描写,他给我们的沉重的感觉也许就会被削弱。
作者对格斯拉的性格的展示,是在几次交往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刚开始时,格斯拉“将做靴子看成是一种手艺”,他的脸上也随着谈话露出了微笑,他的脸虽然有皱纹,但却是“整齐”的,还有着“红胡根”;所以即使他的脸“黄皱皱的”,却因为理想还不至于受到冲击,生活还不至于陷入绝境,因而话里神情中都透着自豪。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可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听到别人的叫唤时,总以“没穿外衣,背有点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梦中惊醒过来”一般的情形出现,他也许除了必要的生理需要之外,其他的时间都花在了研制靴子上,那些身体形态与打扮情形,全都是超常投入工作的必然表现;像这样的人一旦从工作间中被叫出来,那真的是会“不安”的。不过作者把他比作了“在日光中受了惊吓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就又别有深意了。“日光”是一个正常人健康生活的必需品,见了阳光就会受惊吓的人肯定已经脱离正常的生活了;猫头鹰在人们心中总是带有不详的象征义的,一般人听到它的声音就会觉得不吉利,所以对这个热衷于本职工作的人进行了这样的比喻,本身就预示着其命运的悲剧性。他在接待顾客时的很多言行都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他称一张质地不错的皮为“多么美的一张皮”,这表明他已经将自己的工作看作了一门艺术,一个没有学过艺术的人却能在生产中自发地形成这种审美意识,这样的语言真是让人感动得惊心动魄了。他在制靴前仔细地策划,“来回地摸我的脚”,与其说这体现了他对顾客的尽责,还不如说他是为了考验自己的手艺,他越仔细认真,就越能体现他对工作的痴迷。这种痴迷就是他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他的一丝不苟使得他的靴子很难穿坏,但是又难以赶上时髦,于是长期得不到资金。此时,格斯拉的外表变化成了他生活境况恶化的外在体现之一,他的面孔变得“满是褶皱???,“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了许多花白须毛”。可是依然要做出让“我多穿了两年”的靴子;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已经知道竞争的激烈与无情,虽有怨言,却还能这么坚持下去;不管社会环境的变化,不管花了多少时间去做靴子,但他依然和以前开一样的价格。他将物质上的需求搁置一边,让生活与理想的矛盾伴随着岁月逐增,他过快地衰老、消瘦,直到有一天在慢性饥饿中“做呀做呀”地离开了人世。
格斯拉就是这么一个俭朴、诚实、善良、守信、执著于自己的工作,甚至到了顽固地步的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不过他已经接近冷漠,因为我们在文中看不到一处他对不断帮助他的“我”的感激之情,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虔诚地对待每一双需要完成的靴子。”所以,作者在反映格斯拉的这些品质时,虽有赞美的一面,但更重要的应该是表达一种悲悯。
作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对格斯拉产生敬佩、同情的心理,但是同情之余,恐怕很少有人会赞成格斯拉这种将自己送上绝境的做法。因而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应该都会在赞美与同情中携带着一种心痛得说不出口的责备之情。对于格斯拉我们可以用美好的语言去歌颂他,但是我们不可能像很多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那样产生抨击社会的想法,比方《诗经》中的《伐檀》、臧克家的《老马》、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因为格斯拉的悲剧命运基本上是他自己造成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一般来说都不会去做格斯拉这样的人,也很难遇见格斯拉这样的人,他的性格太夸张,他也太稀有了,稀有到了使读者难以将他与自己的生活遭遇或感触发生联系的地步。格斯拉脱离了自己的生活,也脱离了广大读者的生活,所以他在我们的审美心理中的寿命是短暂的。格斯拉的品质再美好,也只能留给他自己,至少他的品质中折射出的独特性格是我们基本上学不来的。对于学生而言,他更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崇高”了。学生看不到这样的人,达不到这样的境界,那就对他们的成长起不到深刻的作用。因此不管作者想通过对格斯拉的品质的反映达到怎样的目的,它都不应该是教学中的主要目标。
格斯拉身边的人都为他的品质而感动,以至于走进这个其味不佳的店铺时都会产生“进入教堂”一般的神圣的感受,但是其中有独特品质体现的人只有一个“我”。所以,“品质”这个标题下要交代的人不仅仅是格斯拉,应该还有一个“我”,对“我”的描写中,蕴涵着高尔斯华绥的第二重寓意,这重寓意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可惜的是,我们看到标题后很容易认为本文中最值得学习体会的是格斯拉的“品质”。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我”的品质。“我”是能真正读懂格斯拉的心灵的人,“我”应该是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人,但是不追求时髦,所以“我”也是一个非常朴实的人。“我”总是在细心地观察格斯拉兄弟的言行与外貌,所以“我”是一个细腻谦和的人。“我”在后来还能想到格斯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