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落魄者难民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世界落魄者难民营”

“全世界落魄者难民营”   如今在中国的“华漂”还真不少。他们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故事。2013年,28个在中国生活、工作过的老外写下各自的“中国故事”,并由同属“华漂”的人编辑、出版成书,书名叫《不良分子》(Unsavory Elements)。   到任何一个外国去生活,都是冒险,勇气可嘉。书中老外,不乏深入中国底层者,其生活历险场景屡见不鲜:有个老外在中国坐火车逃票,一路惊心动魄。有个老外被拉入黑帮开的卡拉O K,被宰得只有落荒而逃。有的病倒后,小城市医生不知如何下手,后来求援于国内的兽医诊所的急诊室护士亲戚,方才脱离险境。《江城》作者何伟(Peter Hessler)在东北靠近朝鲜的边境被抢,他把劫匪打退,手指受伤。《上海宝贝》的译者徐穆实(Bruce Humes)就没有那么幸运,在他所称的“中国街头犯罪之都”深圳,他在街头被抢。他与劫匪搏斗,结果身受重伤,断了三根肋骨,右手几乎被砍断。   作者一共28个人,难有统一的腔调,但这些故事多姿多彩,倒能更好地反映当代中国的现实。这中间有些故事构思巧妙:联合新闻的北京记者奥黛·安(Audra Ang)在写中国民族关系的时候,穿插着“鸳鸯火锅”的描述。她想中国能供应一边辣一边不辣的鸳鸯火锅,那也可以让不同民族求同存异地共存。   有些故事喜剧色彩浓厚,还有一些故事属于闹剧。普林斯顿高材生马修·波利(Matthew Polly)跑到河南少林寺学武术,由于学费昂贵,他想中间做点小生意,于是批发了2000件T恤衫,印上少林寺武僧练武英姿。他预备在武僧出国表演的时候,作为随团翻译,顺道卖这些T恤衫。不想访问团前一次出国的时候,有两位成员出逃,导致这一次拿不到签证。马修生意泡汤,无奈之下,把T恤衫寄回堪萨斯父母家,堆在地下室里。后来中国式关系帮上了他的一点忙。美国一功夫杂志编辑过去曾得马修帮忙,这次看马修T恤衫滞销,于是花了5000元买下,让马修的损失减少到2000元,权当给中国人做生意“交学费”了。作为全书编者的卡特表示,随着西方经济的衰落,老外早已光环不再,“新中国是全世界落魄者的难民营”。   书中对中国教育的观察是一个亮点。不少作者都有过当“外教”的???历,马太·穆勒(Matt Muller)去大学教英语文学,他说:“中国的大学不像高等教育机构,更像是高考后的余生。闯过高考,学生劫后余生,在这里疗养。大学是好好休息的地方……好比是高考后给自己放四年大假……在这里教书也不像教书,而是一种灾难控制。”他发现中国大学有三种人:“一种是瞌睡君,一种是手机君,一种是发呆君。”很多学生放学后喜欢泡网吧,在此消耗生命,他说这和过去鸦片烟馆抽大烟的没什么两样。   一度被笼统视作“外国专家”的外教,如今虎落平阳。马太在外教生涯中,就曾被中国同事当猴耍,打哑谜扮青蛙、鸭子、母牛。他后来也开始应付差事,乱说故事:“有个人和他的猫横渡大洋。中间有各种历险。也遇到很多人。有的是好人,有的是坏人,大部分是好人,故事结束。”   很多来华的外国人多少都有过怀疑人生的时候,不知到中国来究竟做什么。有的人来了很久还格格不入,生活在外国人的“肥皂泡”里,就好比在美国的中国人也有小气泡一样。也有一些老外,和当地中国人建立起极为密切的关系。凯特琳·索利敏(Kaitlin Solimine)到中国后,选择和一中国家庭同住。她的中国妈妈甚至带她去跳起了广场舞。日后,她的“领养家庭”又到了美国,双方的生命深层交错。这种美好的故事书中也有不少。还有洋顾问的夫人,在外国人的居住区,和卖红薯的卖烧饼的底层中国人结下深情厚谊。这一点中国的精英阶层反而做不到。乔思林·艾肯伯格(Jocelyn Eikenburg)甚至打破了知己之间“中国男子无魅力”的传言,嫁给了一个来自中国农村的小伙子,还开创了一个名为“说中国”的博客,讲述跨文化婚姻的酸甜苦辣。   几乎所有作者都有自己的著作,或正在撰写之中,这个群落正在多角度影响外界对中国的认知。此书可以说是他们各自描述的一个拼盘。28位作者凑成的文集,难免存在水平参差的情形。但换些视角看一个熟悉的国家,会发现新的风景,所以此书值得一看。   需要警惕的是,这本书说到底只是个人口述实录,并非严肃的中国社会现状的学术著作。个人的讲述虽然精彩,却也可能只是一面之词,甚至猎奇的经历多过平常的故事。希望有一天,老外在中国,能平平常常地生活或工作,不再“戴”着特定的西洋镜,在这个国度寻找新奇。而我们也放弃“老外”这个标签,不再通过肤色和鼻梁之类外在特征来评判他们,而是去看他们内在的品质。这不仅是中外交往的努力方向,也应是中国人之间彼此相待应秉持的原则。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丹尼尔·查莫维茨 著 刘夙 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   作者丹尼尔·查莫维茨是专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