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天下与国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议论文:天下与国家

高中议论文:天下与国家www.5y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保天下,后知保国”。这里所谓的“国”是指政权朝代,而天下是指民族,是指文化。  展开那浩如烟海的历史画卷,中国有过许多次因外族入侵而政权更迭、改朝换代。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唐末五代十国之乱,宋后蒙古入主中原,明后满清入关,但令我们感到的是:南北朝,虽为胡人,但行汉制;五代十国时间虽短,但终归于宋;蒙古铁骑,仍行科举;满清旗入,虽削发束辫,但《四书》《五经》不废。正所谓“易姓改号,虽亡国数次,但天下未亡。”这其中的原因,是产生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感。  近日,一篇社会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龙应台在香港大学以“我最喜爱的歌曲”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中,当问到坐在台下的港人:“你最喜欢的歌曲是什么?”时,有人说:“我的祖国”。这个回答让龙应台很诧异,当她再次追问,并要求观众演唱时,台下竟然响起了整齐嘹亮的歌声,有些对歌词不太熟悉的90后,00后也跟着唱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当歌曲结束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我看来,港胞们唱的不仅仅是“我的祖国”,更是“我的民族”“我的文化”。他们用歌声重现出那个团结一心,奋勇抗敌,用血肉之躯构筑钢铁长城,抵御外敌的峥嵘岁月,更是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凝聚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世界这个经济大舞台中,中华文化构筑的是中国自信,中国风范,更是中国精神,将人民心中那个“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给出了它自己的答案。  夜晚12点的灯光下,重读吾师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评价》,别有一番味道。  00年前,在西学东渐的巨大影响下,一大批仁人志士向外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而今日,同样在经济全球化,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却掀起了宛如钱塘江大潮般的“国学热”。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更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中国人已经重拾祖先遗物,向内寻求。  那么祖先到底给我们留下什么?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共同体,其中还融合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的包容性和切实性也是它长存绵延的重要因素,这些文化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以往已大不相同。  同样是在《日知录》中,顾炎武又曰:“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与百年前不同的是,今日弘扬民族文化的重担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www.5y  www.5y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保天下,后知保国”。这里所谓的“国”是指政权朝代,而天下是指民族,是指文化。  展开那浩如烟海的历史画卷,中国有过许多次因外族入侵而政权更迭、改朝换代。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唐末五代十国之乱,宋后蒙古入主中原,明后满清入关,但令我们感到的是:南北朝,虽为胡人,但行汉制;五代十国时间虽短,但终归于宋;蒙古铁骑,仍行科举;满清旗入,虽削发束辫,但《四书》《五经》不废。正所谓“易姓改号,虽亡国数次,但天下未亡。”这其中的原因,是产生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感。  近日,一篇社会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龙应台在香港大学以“我最喜爱的歌曲”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中,当问到坐在台下的港人:“你最喜欢的歌曲是什么?”时,有人说:“我的祖国”。这个回答让龙应台很诧异,当她再次追问,并要求观众演唱时,台下竟然响起了整齐嘹亮的歌声,有些对歌词不太熟悉的90后,00后也跟着唱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当歌曲结束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我看来,港胞们唱的不仅仅是“我的祖国”,更是“我的民族”“我的文化”。他们用歌声重现出那个团结一心,奋勇抗敌,用血肉之躯构筑钢铁长城,抵御外敌的峥嵘岁月,更是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凝聚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世界这个经济大舞台中,中华文化构筑的是中国自信,中国风范,更是中国精神,将人民心中那个“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给出了它自己的答案。  夜晚12点的灯光下,重读吾师的《新文化运动的重评价》,别有一番味道。  00年前,在西学东渐的巨大影响下,一大批仁人志士向外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而今日,同样在经济全球化,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却掀起了宛如钱塘江大潮般的“国学热”。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更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中国人已经重拾祖先遗物

文档评论(0)

mmrs3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