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营养学基础72826
维生素B2缺乏症:各种炎症: 其临床表现:①口角炎;②唇炎;③舌炎 ④睑缘炎;⑤阴囊炎;⑥脂溢性皮炎。 供给量: 男:1.4mg/d;女:1.2mg/d 食物来源: 动物性食物,尤以肝、心、肾中含量 丰富。奶和蛋中含量尚可。 维生素PP 维生素PP即抗癞皮病因子,又名烟酸 包括尼克酸和尼克酰胺。 色氨酸→尼克酸(60:1) 维生素PP NAD+ NADP+ 脱氢酶的辅酶 维生素PP功能 1.参与递氢反应,参与物质代谢 2.维持皮肤,神经及消化系统功能 3.扩张血管 维生素PP缺乏:易患癞皮病, 主要 发生在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 其典型症状:皮炎(dermatitis) 腹泻(diarrhea) 痴呆(demantia) 供给量:男:14mg/d;女:13mg/d; 孕妇:15mg/d;乳母:18mg/d; 食物来源:动物肝,酵母,花生,全谷,豆 及肉类含量较高. 维生素B6 [O] NH2 食物来源:一方面肠道合成;另一方面从食物摄取(肉,谷类,水果及 蔬菜等) 1.是转氨酶的辅酶,参与氨基酸代谢 2.是某些氨基酸脱羧酶的辅酶 3.起治疗妊娠呕吐和惊厥作用. 4.参与血红素的合成,故能治疗贫血 生理功能: 缺乏症:临床上主要表现有口炎,口唇, 干裂,舌炎,易恕,抑郁等症状. 供给量:成人:1.2mg/d;老人:1.5mg/d; 孕妇乳母:1.9mg/d; 叶酸(F) F?FH4 化学本质: L-谷氨酸,对氨基苯甲酸和蝶呤啶组成 生理功能: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 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促进红、白细胞 成熟。 缺乏症:巨幼贫,无脑儿,脊柱裂. 供给量:成人:400?g/d;孕妇:600?g/d 乳母:500?g/d; 维生素B12(含金属元素) 维生素B12是N5-甲基四氢叶酸的 甲基移换酶的辅酶.提高FH4利用率参 与蛋白质及核酸的生物合成.促进蛋氨 酸再利用有助于磷脂合成. 缺乏症:巨幼贫 神经系统疾病 维生素C(抗坏血酸) +2H 维生素C既具有酸性又具有还原性,氧化 时转变脱氢VC,进而转变二氢古洛糖酸。 生理功能 1.氧化还原作用: (1)保护巯基 (2)促进铁吸收,有利于血素合成 (3)促进FH4生成 (4)促进免疫球蛋白合成 2.参与体内羟化反应: (1)促进胶原的形成 (2)促进类固醇羟化 (3)促进生物氧化 3.抗癌作用: 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经4次脱氢、2次脱羧,彻底氧化为H2O和CO2。脱下的H经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1)在有氧条件下运转。 (2)具有单向性。 (3)中间物质需要及时补充。 (1)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获得能量最多的阶段。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必经之路。 (3)三羧酸循环是联系糖、脂肪和氨基酸等物质代谢的枢纽。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一、反应过程 G6PD 1.G-6-P+NADP+―→GA-6-P+NADPH+H+ 2.GA-6-P +NADP+→核酮糖-5-P+NADPH+H+ 3.木酮糖-5-P →核酮糖-5-P ←→核糖-5-P 4.核糖-5-P+木酮糖-5-P→甘油醛-3-P+F-6-P 磷酸戊糖途径 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一)核糖-5-P是合成核苷酸的原料 (二)NADPH参加合成代谢 1.是合成脂肪酸、胆固醇、非必需氨基酸的供氢体; 2.参与体内羟化反应; 3.维持GSH的正常含量,保护巯基蛋白,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糖供给量:按总能量的60%左右 食物来源 血糖生成指数:在空腹状态下,进食 50g被试食物后血糖反应曲线下的 面积与等量参考食物的对比结果. 谷类 蔬菜 水果 奶 糖(乳糖不耐症) 共同特点 1.以本体或前体形式存在天然食物中 2.大部分不能体内合成 3.既不构成组织成分,又不供能 4.需要量少,但功能重要 5.多数以辅酶参与机体代谢 6.有些以结构相近,功能相同存在 第六节 维生素 维生素的分类 分类 脂溶性维生素:A、D、E、K 水溶性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类 维生素缺乏原因 1.摄取不足 2.吸收不良 3.肠道菌失衡 4.需要量增加 5.食物贮存及烹调方法不当 类维生素 有些化合物,其活性极似维生素,曾 被列为维生素,称之为类维生素. 主要有:维生素P,肉碱,辅酶Q,肌醇,硫 辛酸,乳清酸及牛磺酸等. 其中牛磺酸在视力及心肌保护,促进中 枢神经系统发育及增强免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