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达拉伊犁河畔生态新城 等.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可克达拉伊犁河畔生态新城 等

可克达拉伊犁河畔生态新城 等   可克达拉:伊犁河畔的生态新城   ■刘炼勇   曾因一曲《草原之夜》而声名鹊起的四师可克达拉垦区,在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兵团首推的第一批增设城市——可克达拉市。   拟设可克达拉市市域主要包括四师六十三团、六十四团、六十六团、六十八团全域和六十七团部分区域,行政区划总面积为979.71平方公里。其中,六十六团为中心城区,拟设市行政区划专名为“可克达拉”。预测到2015年,市域总人口达1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达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达14.5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达9万人。   自2012年6月以来,四师加快推进拟设可克达拉市进程,相继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和兵团评审;完成了市名的征集和自治区专家论证;完成了行政区划涉及的相关地区县(市)乡(镇)行政区划范围和四至界限坐标点的确定;完成了《关于设立可克达拉市的请示》等14个相关配套文件。今年3月29日,申报材料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及自治区民政厅,进入审核流程。   城市性质定位为北疆军垦戍边重镇、兵团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伊犁河畔的生态宜居新城、四师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市域空间发展布局结构为:“一核、一带、两区、三点”。“一核”指规划的中心城区,位于伊犁河北岸,形成拟建可克达拉市的核心发展区域。“一带”指沿伊犁河滨河两岸的生态带。“两区”指沿伊犁河这一生态屏障将市域划分为南北两个发展片区。“三点”指市域内的三个发展区,分别是六十三团综合发展区、六十四团综合发展区和六十七团综合发展区。   拟建可克达拉市将着重打造四大产业基地,分别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新型制造业基地、离岸进出口贸易基地、旅游休闲集散基地。   可克达拉市的设立,对于促进兵地融合发展,打造四师发展新的增长极,增强屯垦戍边事业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新形势下兵团更好地履行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三大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在不久的将来,可克达拉必将向世人展示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宜居新城。   (作者单位??四师建市办)   人性化管理入社区   ■夏莉娜   这些天,四师六十六团惠泽小区十三号楼和十四号楼的居民们格外高兴。   前些年冬天,两幢楼内的暖气都不热,居民们为此十分犯愁。该团社区了解情况后,在停暖期组织人员对这两幢楼重新布管。   “今年冬天再也不用挨冻了!”居民张大妈乐呵呵地说。   六十六团社区成立于2003年,最初有常住人口4000多人,近几年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连队职工大部分都集中到团部居住。   该团社区党工委书记李小明介绍,目前社区内常住人口已达1万余人,从连队职工到城镇居民,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更带来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社区设置有劳动保障工作站、文化工作站、环境保护站、卫生工作站、物业站、交通工作站等,为居民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社区成立之初可不是这样,毁绿种菜、乱倒垃圾、乱搭乱建等现象屡禁不止,社区干部对此感到很头疼。我们反复摸索后认为,治本还需堵、疏结合,不可一味地下‘猛药’。于是,我们主动上门宣传、做工作。现在好了,社区有80多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在小区内种花植草、清扫环境。”李小明说。   如果说外部环境是“形”,那么社区文化就是“核”。李小明说,他们制订了详细的社区文化建设推进计划,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体队、合唱队、书法摄影协会、老年志愿服务队、门球队都顺利成立,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社区里的文化氛围也越发浓郁。   今年85岁高龄的李桂英老人,独自一人居住。社区工作人员知道后,经常来到她家中,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家住思源小区的林美英和疗华荣两位老人多年瘫痪,行动不便。每次党员活动,社区老龄委党支部工作人员总会上门和她们拉家常,让她们切实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作者单位:四师六十六团)   退休老人五次搬家   ■吴建忠   走进樊兆德老人的小院,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一排红顶白瓷砖贴面的房屋十分气派。院内整洁有序,挂满果实的葡萄架,为干净的水泥地面撑起一片阴凉。   老人介绍说:“房子是2004年盖的,砖混结构,110平方米,5间正房,还带一间厨房兼锅炉房,室内铺了地板砖,冬天烧暖气,干净又暖和。2012年,团里出大部分资金,居民出小头,为住房安装了彩钢屋顶,既好看又环保。”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没法儿比。”老人高兴地说。   樊兆德老人今年75岁,是六十六团的一名退休干部,一生经历了五次搬迁。   1965年,他从济南军区转业到团场工作,住的是自己挖的阴暗潮湿的地窝子,吃的是玉米面窝头,生活十分艰苦。   上世纪70年代,团场进行营区建设,统一盖了土坯房,分给他家两间,一家人终于从“地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