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庄园城堡式窑洞大宅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姜氏庄园城堡式窑洞大宅院

姜氏庄园城堡式窑洞大宅院   大岳屏藩古宅奇   从米脂县城驱车出发,在黄土、山坡、沙尘中穿行,沿着佳米公路,行至15公里处,朝东面的一条沟里拐进,片刻功夫,就到了刘家峁村的牛脊梁山脚。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停车场空荡荡的,显得非常安静。翘首仰望,一座城堡雄踞山上,寨墙矗立在半山腰,顿显古堡的森严与气势。一棵老树的枝桠探出垛口,把湛蓝天空分割开来。堡前一对黄牛母子悠闲地吃草晒太阳,一个端着饭碗的中年人坐在石头上边吃边爱怜地注视着眼前的情景。我们停好车,和大哥闲聊起来,听了我的来意和对姜氏庄园的仰慕,他平静的脸上现出热情,自我介绍是姜氏庄园建造者姜耀祖的四世孙叫姜纯哲,至今还住在姜氏庄园里。   我们在老姜的带领下,沿着一条用石片竖插排列砌成的甬道拾级而上,拐了个近乎直角的弯,寨堡的唯一洞门扑面而来,远远便给人以不凡的气势。我忖度庄园的大门还不知如何壮观,谁知大门极为窄仄,仅容两人并肩或者一辆马车进入,这样低调的风格让我始料未及。整个寨墙用大石块砌成,高约10米,城堡式窑洞庄园,本就易守难攻,此寨门若一关,真是万夫莫开。   大门上方四个大字“大岳屏藩”。字体工整大方,苍劲有力。左首一行小字:姜耀祖建并书。右首小字为:光绪丙戊孟冬之吉。老姜自豪地说起来:这四字巧妙嵌入他的祖先姜氏父子的名讳 (姜耀祖又名姜海岳,长子姜树藩字介屏)。而“大”,喻示先祖有大山一般的实力和气度,“福泽子孙,荫庇后世”,同时还有依恃高山来抵御入侵者之意。   水房带来的惊喜   大门拱洞相连,直通着一条狭窄陡峭的砖砌甬道,呈九十度转弯向上进入庄园。老姜穿行其间,如履平地。他告诉我们,这样的设计自有妙用,甬道两侧有砖砌台阶,供人行走,石砌的甬道在平时可供马车行走,雨天便于雨水的排泄,减轻了雨水对路面的冲蚀。行走其中,仿佛穿越时光隧道。   甬道尽头是一间水房,显眼处是一口内水井。老姜摇起辘轳,一桶水拔了上来,清辙见底。老姜说,这井33米深,至今活水不断。水源引自山下泉眼,水质甘甜爽口,不出宅院就能方便用水。过去,即使困守数月,也无饮水之忧。水井右侧有一个白石砌的巨形贮水石槽实为罕见,紧靠蓄水槽又是一个较小较浅的水槽,是洗衣之处。整个石槽做工精细,均以一寸三錾的斜錾和一寸四錾的立水錾打制而成。据说,为了安装这个石槽,当年由32个工匠从山脚下将大石槽抬上高坡时,半山腰停搁难以挪动,是姜耀祖站在高坡上喊号子,工人一齐用力才抬上井台。   水房有两个瓦窗,铜钱的镂空花饰,夸示主人的雄厚实力。另外通过这两个瓦窗,可以清楚地看到庄园外的一举一动。水房的地板装有排水装置,先进而科学。让我奇怪的是,水房梁顶上有两根横杆,这是做什么用呢?老姜边示意边告诉我,过去轿子抬到这里,一般不再进入。这两根横梁就是用来将轿子吊起,防止发潮。仅仅一个水房就有这许多讲究,让人叹服之际,心生更大的期待,真不知道还有多少惊喜在后面。   精巧的院落布局   进入寨门,才知这姜氏庄园恢弘大气,上、中、下三层院落环环相扣,层层相依,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布局严谨,浑然一体。老姜说,这庄园占地40余亩,是祖上姜耀祖于清光绪年间投巨资亲自监修,巧妙地将陕北黄土高原传统的窑洞结构与京城、晋中的四合院模式融为一体建成的独具风格的黄土高坡民居。听老人们说,修这宅院前后用了16年,动土千万方,用石数万块,加上砖瓦木料,耗工真不知道有多巨大,光小米就耗费九千余石,每年食盐还要用一石。   过涵洞即到达下院管家院,大门青瓦硬山顶,门道两侧是抱鼓石。门额镶嵌“大夫第”行楷木雕金匾,气势夺人。老姜指着大门上的三个字介绍道,祖上姜耀祖捐过“从五品”奉直大夫,所以称大夫第,这几个字还是清朝五大书法家之一史年佑题写的。院墙上有一排有孔的石环,老姜说,这是拴马石,是收缴租子时拴置骡马的。我数了数,共有9个,可以想象当年那种人欢马叫的场面是多么的热闹。   这座下院,过去正面3孔窑洞供管家居住,两侧6孔厢窑有的作塾房,有的住佣人。奇怪的是北侧窑腿上小圆门看似一条暗道,这是通往中院和上院的阶梯暗道,过去也是佣人行走和小少爷们上下学的通道。三层院子都有暗道相通,再加上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连,对外可以防患于未然。   中院坐东北向西南,是主人接待宾客和交际往来的场所。青砖石墙,雀替、驼峰、五脊六兽硬山顶,门额悬挂“武魁”匾。老姜未等我问,就说开了:这是为了炫耀祖上有人曾中武举之绩。大门两侧各有石鼓门墩,上雕双狮捧面,麒麟负子,浮雕“福寿”图案。门内首先看到的是水磨青砖影壁“旭日”门,寓意旭日普照,如日中天。上有琴棋书画、姜太公钓鱼等人物,寓意主人情操高雅,以及好事不断、大吉大利的美好愿望。进至院内,豁然开朗,方整的石板铺地,虽经风雨洗礼,依然平整不失大方。就连马槽也雕琢得非常精细,令人拍案叫绝!   院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